清代祭红釉价值高吗?
清雍正 祭红釉柳叶形瓷瓶,纽约佳士得2015秋拍会拍卖的瓷器,这件拍品非常具有代表性,价格也很高,最后以17.6万美元落槌,加佣金21.38万美元。 清乾隆 仿明朝成化款祭红釉杯,伦敦苏富比2019春拍会拍出,成交价43.75万英镑(约382万元人民币)。
这两件瓷器都是出自著名的「郎窑」,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烧造难度大。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江西景德镇出现了民窑,由官府指导生产,产量大质量好,深受皇家喜爱,于是大量烧制的青花、甜白等瓷器进贡到宫廷,其中就包括闻名天下的「郎窑」所造的「郎红」。 所谓「郎红」其实就是高温铜红釉。由于铜在胎体中的含量极高,所以烧成的颜色鲜艳夺目又极为稳定。然而要想获得这种艳丽的红色,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功,一是陶质熔剂,即含有较高浓度氧化铁的粘土;二是高铝材,即高岭土与含铝矿物原料;三是富含钙镁的釉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无法得到理想的颜色。
正因为如此苛刻的条件才成就了「郎红」的美誉。只是这种颜色极难控制,容易烧出「炉渣」,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火候,烧出色调均匀、明亮鲜艳的红釉。 可惜的是,「郎红」流传下来极其稀少,这是因为明末建州女真攻陷京师后,将不少内廷器物洗劫一空,这其中就可能包括「郎红」烧制所用的工具和配方资料。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人们已经无法再烧出当年的「郎红」,但康熙皇帝求贤若渴,仍然命人四处搜寻能工巧匠,终于让高温烧制的红色颜料重现天日。只不过此时的「郎红」已不如当年那样亮丽,色调上多少带有一些暗红色的沧桑痕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康熙时期国力的强盛。 时至民国,“郎红”仍被广为沿用,据谭宗远先生回忆,他祖父在民国时在上海设作坊烧窑便用“郎红”。不过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逐渐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