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双旗币的价值多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铜元继续流通,且改名为“民币”。1914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停铸银元,改为发行钞票,但是并没有废除银本位制,所以这时候的“民币”依然是在银本位制度下进行发行的,因此这时的“民币”是既挂银牌又戴铜帽子的。到了1928年后,国民党政府统一了货币制作权,开始自己制造银元、铜元和纸币,这时开始把“民币”改为了“国币”(也有说是“建国币”的),且只允许国有银行印制钞票,民间和私人资本都被禁止涉足。于是从1927年到1035年间,国币在流通领域内占据了绝对的地位,而此前的“民币”则处于半残废的状态,不少地区将其收回熔化重铸。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所以说,题主的这个钱币应该是民国时期的,而且属于民国初期(民初)的产物。至于价值,应该说是很一般的,毕竟存世量很大,且又是民国时期发行量巨大的货币之一(与袁大头和大清铜币一样都属于民国时期三大辅币之一)。不过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不同年代的“民国双旗币”在价值上是存在差异的。
目前市场上按照年份来划分的话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民国初年至民国十年(1911—1921);
第二阶段为第一次北伐战争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1921—1937);
第三阶段为抗战相持阶段(1937—1945);
第四阶段为解放战争胜利后(1946—1950)。 这四个阶段的“民国双旗币”在价值上区别还是挺大的,其中又以第二阶段的升值潜力最大。因为这一阶段正是新币制实施、全国金融整顿的最重要时机。当时中国作为世界银价最高的国家之一,大量出口白银,并因此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抵制,国际社会上对中国“银荒”的说法众说纷纭。在这期间,国民党政府为巩固自己的金融地位,除了大力整顿和控制金融市场外,还于1935年开始对纸币和铸币进行了大幅度贬值。
因此这个阶段发行的“民国双旗币”是受到贬值冲击最大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民国双旗币”的存世量也是最多的,所以价格也是最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