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到南京多长时间?
不请自来~ 作为在江苏人,对这问题还是有点敏感的。 我奶奶是1942年从江苏徐州来到四川绵阳的(这是后话);而爷爷是1937年从江苏南通乘火车到陕西西安再转车的。两人经过千山万水终于到了对方所在的地方…… 而我大爷,1956年由北京坐了6天的火车和轮船前往青海西宁,从此留在那里工作;后来我们全家又于1980年代中后期去了西北。所以对我来说,“长途旅行”并不是个很遥远的问题——虽然我没机会经历像爷爷奶奶那样的长途跋涉。 关于交通的方式,其实那个年代能选的并不多,无非是铁路、公路、水运,当然还有航空。先来看距离不长但方式多样的江苏省内。
1930年代的江苏省内地势大致是西部高东部低,河流则呈东西走向,因此省内交通主要依赖水运,运河网非常密集(苏州有京杭大运河和古运河)。从苏州去无锡可以乘船,不过速度慢得可怜,据说要3小时多,而到常州则更快些。
当时苏锡常号称“三驾马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各地往来还是比较频繁的。不过要论速度那真是快不起来!记得小时候听长辈说当年从苏州坐船去无锡,半夜里开船,清晨就到了,不过进港口下船还要花上半个多小时的时间。
至于走铁路去邻近的上海和南京就更慢了。我记得爷爷曾对我说过他年轻时去上海的见闻:那时从徐州每天只有一个班次开往上海的火车,而且晚点严重,往往上午出发下午才能到达。如果赶不上这班车就只能原路返回了。
同样,要去南京也只能乘火车道南京。记得小时候看过一张老照片,上是1959年国庆前夕中央领导人在首都机场迎接外宾时的留影,我认出了其中一位面容和蔼的老人就是我的老姑爷(爷爷的女儿的丈夫),当时他在外交部担任一官半职,随外交团出国访问前先来北京报到,于是就有了这张历史照片。 从照片上看,当时的机场还比较简陋。我想起了童年时听老人说起的关于爷爷当年乘坐飞机的种种故事:那时飞机还很昂贵,不是普通人坐得起的,我爷爷就是坐飞机的头等舱去的南京,花了足足两天时间!而在返航时要了命的是,由于机场太忙,我爷爷的飞机被延误了好几个小时,当他走出机场大楼的时候,迎接他的只有夕阳西下的余晖…… 好了,现在说说最折腾人的长途旅行——乘汽车。首先你要有这个条件,有车可坐,其次你得耐得了颠簸,因为那个时候的公路可比现在难走多了。记得看纪录片《辉煌的中国》时,里面有段内容就是讲1939年在甘肃的公路上,一辆运送美军的吉普车不慎落入泥潭,幸亏士兵们用双手刨出车辆才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