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肠款瓷器有价值吗?
这种器型是明代嘉靖时期创烧的,又称“盖盒”或“盒子”,流行于明晚期及清早期。 盘肠是一种祭祀用的器皿,在明朝中后期开始盛行,制作极为精致。其造型与盘子相似,但比盘子更长一些,圈足较高且内外都有纹饰,一般由底向上逐渐缩小,至顶端为一小圆孔。底部有五条细竖棱,每两条相邻的竖棱之间有一个圆饼形足,俗称“五足”(见图)。这种形状类似肠子缠绕打结而形成的器物,故而名为“盘肠”。
盘肠的用料和胎骨工艺较为讲究,一般多为白釉、甜白釉、影青釉等素面陶瓷。也有少量青花和五彩等彩瓷品种,但是数量极多,可谓凤毛麟角。从制作工艺上,可分为捏塑成型和旋压成型两种;从装饰花纹上,可以分为白釉地花和青花地花两大类。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显得规整、质朴并且厚重。 在明晚期,盘肠不仅作为祭祀用品使用,同时也成为皇家宫殿陈设之物以及文人雅士把玩之具。《大明会典》中有记载,明神宗的“景福宫”内就陈列着各种造型的盘肠,以及以盘肠为主要构件组成的“寿星”、“香炉”等艺术品。在明代文人墨客的诗文作品中也可看到关于盘肠的描述,如袁宏道《满井游记》中的“土圭测雨”,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中的“青花盘肠”等等。
由于盘肠的制造成本高,且工艺复杂,又多有皇家用器或宫廷陈设之作,因此其收藏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尤其是那些采用优质原料、工艺考究、纹饰美观且存世量罕见的盘肠,自然是拍卖会上竞拍的高价之王。2015年,一件明永乐甜白釉盘肠罐就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拍出了436万元高价,创下当时该器物最高成交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