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寒书画有收藏价值吗?
1、徐寒,四川人。中国现代书法家。擅长草书。一九五二年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书法篆刻科,师从启功先生。后到甘肃文管会工作,先后任博物馆馆长、文物研究所所长。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大型书展并获奖。著作有《中国书法全集》(30卷)等。 2、从艺术成就上来讲,徐老师属于学院派,是当代书坛很有造诣的书法家。在草书方面,他的水平跟孙伯翔老师相比不遑多让;其他书体,也比同期出身的书法家如刘炳森、王学仲等人高出很多。因此他被称为“当代草圣”。 他的作品曾参与过新中国首届书画展览,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作品由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以及美国加州大学等单位或个人所收藏。
我本人也特别喜欢徐老师的字,曾在早年间求教过启功先生,而后又向徐老请教过书法创作的心得和技巧,受益匪浅。所以对他的书风、技法等方面都比较了解。
就艺术价值来讲,徐老的墨宝是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但至于能不能升值,则取决于多个因素,并不像某些艺术品一样具有确定的升值空间,这里主要指艺术作品的市场属性。
首先是作品的存世量。要知道,即使是一位成名已久的书法家,其一生的书法创作也是有限的。随着他的去世,有些作品就成了绝品。如果再有特殊的艺术贡献或历史意义,那么这些作品的价值就会水涨船高。以苏轼为例,其书法作品的价格由于苏黄的带动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行书类作品价格更是高得离谱。这正是因为苏黄二人是公认的宋代行书的代表人物,同时,二人的作品又都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很容易区分。所以他们的字才有这么高的市场价值。
其次是作品的质量是否上乘。这一点很好理解,就算是同一位作者,其不同的作品也有不同的价位。这是由作品本身的质量决定的。就像我们买东西,有时候会买到“物廉价美”的东西,而有些时候却花钱买了“高价位”的商品。这里面固然有市场行情的因素在里面,但说到底还是东西本身的好坏决定的。一件再名贵的东西,假如质量不过关,那也没有人会去买。这就是“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在这里,质量好不仅是指书写工整,也包括了作品的章法布局,甚至包括题跋、印鉴等在内的细节部分。
作品的传播效果也会给作品带来附加价值。这方面主要是看作者的知名度,因为大家都知道“大牌”的作品容易卖出去。当然,如果有特殊的艺术贡献或者历史意义,作品的身价会更上一层楼。
最后,艺术品的价值还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如果一位作者的书法很具有代表性并且能收到大家的认可,那么他的字必然会受到追捧。一旦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品,那它的价格自然就会上升。就如同我们在买别的商品时,常常看到“限量销售”“售完为止”之类的话,其实艺术品也一样。如果一位作者的作品处于“断供”的状态,也就是说很长时间都出不了新作品,那么他的字必然会受到市场的追捧,价格也将会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