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在哪里优秀?
首先,必须承认,当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高速发展,让西方一些艺术大师及评论家们对中国文艺产生了质疑态度甚至低估,比如大卫·芬奇的《艺术家》里,主人公最后落寞的背影和之前辉煌的画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落差来源于他对时代发展的质疑——一个如此推崇艺术的国度,怎么会让艺术品的价值这么快速的跌落? 当然,电影里也有正面的例子来反驳他的悲观论调,那就是张未之老先生,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坚持与骄傲(虽然这个角色是有原型的,但导演给了主人公以“未之”这个名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中国传统书画在当今社会的确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但就像张未之老先生的坚持一样,中国书画的艺术形式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是具有无穷的魅力和深刻内涵的。 中国传统的文人画是以水墨写意为主的,这样的艺术形式的确面临着市场的考验,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传统文化本身去寻找原因呢? 为什么中国的文人画是以水墨写意为主的?这与儒家和道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这一创作原则是中国文人画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外师造化”也就是要师法自然,创作者须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并从中获取创作的灵感;而“中得心源”则是指创作者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表达,而这内心的世界不正是由作者的个人道德修养和个人才华构成的么? 所以,中国文人画的精髓在于,它同时追求情感和理性的释放以及内外兼修。 而如今呢? 我们强调科技和经济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我们以功利的心态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而缺乏对艺术本身的理性思考。 所以,我们失去了欣赏艺术品的能力也缺少创作的热情,更何况是既需要深入生活同时又要求理性思维的传统书画了… 这难道不是一种社会的悲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