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发现于清末还是民国?
“甲骨文”这个名字是民国的时候才有的。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冬,时任冀州(今河北省衡水市)知州的谭嗣同到清苑县南郊的沙窝寺看望好友盛昱,在聊天中盛昱出示了他收藏的一枚古钱,让谭嗣同辨认。谭嗣同看了半天说这不是钱啊,这是一块骨刻。盛昱说这是商代的甲骨文。于是这“甲骨文”的名字就这么叫开了。后来梁启超写文章,也沿用了这个名称。
不过这名字起得有点问题。因为这一种文字不是起源于殷商,而是起源于商代中期或者晚期的卜辞。 1899年底,国学生王懿荣发现了第一例甲骨文,他被聘为京师同文馆的总教习。1901年后,他又陆续购买了2500多片甲骨,成为当时国内拥有甲骨文最多的人。他通过对甲骨的研究,确定了这些甲骨出自殷墟,将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定在了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由于小屯村位于洹河之滨,所以这些小屯村也就有了个新名字——洹上村。
其实小屯村和洹河的关系一直不错,早在商朝的时候这条河就叫作洹水或桓水。《诗经》里有“陟彼崔嵬,我徂洹水”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但问题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小村庄居然会出土这么大量的文物!因为殷墟一直是商王朝最后阶段的都城所在地,这里理应保存着不少的文化遗存才是。可是这片区域经过考古学家们的勘察与发掘,却几乎没留下什么文化层。也就是说从商代晚期到现在,这个小村庄基本上没有过什么大规模的建城,或者说是填海造地,使得这里的文化堆积层非常之薄。这也给后来的考古发掘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虽然如此,随着小屯村的殷墟遗址的不断挖掘,一批有价值的青铜器、玉器等器物陆续被发掘出来。
与此同时,一些建筑的基础以及人骨、动物骨骼等也不断有新的发现。特别是1973年在一座长方形建筑的东北部发现了一堆烧结硬化的灰烬颗粒,里面混杂着烧熟的黍、稷等谷物颗粒,还有玉璧、石刀等残片,一件兽骨上面还刻有符号,形状有些像汉字。这座建筑的结构及分布情况和同时期中原其他地区的建筑很不相同,很有可能是专为祭祀而建造的“室”。 随后在这座建筑的西北方约50米处,又发现了一座规模较小,结构也有些不同的建筑。在这里面的坑穴里埋葬着两口铸铜用的陶范和一堆烧结的炉渣。这两座建筑的年代已经被断定是公元前14世纪中叶至13世纪初叶,距离现在大约30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