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33年是哪年?
1944年的国民政府,确实属于“民国”。 但这一年不是国民党一党执政的“中华民国”元年。 当年1月27日,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的昆明反内战学生运动之后,以民主团结为号召的“中国民主同盟”正式在渝成立——这是抗战胜利前夕,在大后方最重要的政治事件。
当时在西南联大教书并担任附中校长的沈尹默是民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后来回忆说,因为国民党顽固派一再阻挠和破坏协商建国,因此民盟成立的目的是: 通过联合政权,推进国内和平、民主进程。
然而,由于各方政治势力的盘算与争夺,这个以“求统一、求民主、谋和平”为宗旨的爱国团体,最终却成为国民参政会的附庸。 1945年10月,重庆召开国民大会(即所谓的“国大”),由三青团团主任阎宝航任“选董”(选举委员会主席),国民党少壮派李济深任“监院”(监察院长),把持了“国大”。
在这次大会上,虽然民盟代表被剥夺了发言权和投票权,但本着“民主”“团结”的精神,他们还是在政协会议之前与各党派达成了一些协议。 不过,当这些协议触及到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核心利益时,情况就发生了逆转。
1946年1月,民盟的代表和共产党及民主党派一起向“国大”提出了所谓《结束一党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案》,这就是史家称为“倒孔(宗仁)案”的重要提案。
这个提案虽然被国民党反动派否决,但也起到了震慑作用。此后,国民党顽固派没有再提出类似“训政”那样的长期独裁统治的方案。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1944年至1946年间,确实是有“民国”的,这个“民国”还是多党共同执政的“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