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窑大师那几个人?
中国瓷器艺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在漫长的时代演变中,涌现了无数瓷器制作高手和杰出人才,他们创造了无数个瓷艺神话! 然而纵观历史,真正称得上是“官窑”的瓷器生产基地,却只有六个地方——“越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这六个地方的瓷器生产,受到政治力量的干涉,具有非常鲜明的“皇室御用”或“官家”特征,因而被称为“官窑”。其中又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这四座“官窑”最为著名。
一、汝窑(河南汝州) 汝窑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因汝河而得名,又称汝州。始建于唐朝,北宋时盛产青瓷,宋徽宗时发展成著名的“汝窯”,烧制宫廷用瓷。
汝窯瓷器主要以青色为基调,有“雨过天青云破处”“纤云弄巧,绣水微茫”“初晴后雨”等多种淡雅色彩,被形容为“雨过天青”而深受文人喜爱。据《陶资志》记载,汝窯瓷器造型多为碗、盘等日用品,以青花、粉彩为主,器型端庄、工整、细腻,胎土呈深褐色,质地坚实。
二、官窑(浙江杭州) 官窑位于杭州市临安区城南乡凤凰山麓,南宋时营建临安府(今杭州),在城内筑宫室,于凤凰山麓设“官窑”,烧制宫廷用瓷。
官窑瓷器的釉色柔和淡雅,比汝窑更为光洁明亮,有“雨过天青”与“粉青”“月白”等色调,造型多仿金银器,有碗、碟、杯、壶等,还有动物形花瓶等。《西湖游览志》中有载:“细瓷如冰,轻若云烟,薄如纸,莹澈瑰丽。”可见其瓷器之美。 另,北京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官窰粉青釉盆沿及底足部分显示,该器具曾经重新修复。
三、哥窑(浙江龙泉) 哥窑是北宋末年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传为宋哲宗在位时,汴京(现在的开封)有一个姓章的道士,在他居住的街道开了一个玉窖,专门制造玉器。有一位收藏家看到了他设计的镂空雕刻的玉环,非常喜欢,于是请人加工制造了一个,从此开启了哥窑烧制陶瓷的道路。
由于哥窑的传世品稀少,所以没有完全掌握其制瓷技术,但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哥窑的烧瓷原料中含有很高的铁元素,因此在瓷器表面会遗留含铁质点,这就是“碎璃纹”的来历。 哥窑的主要颜色有“紫口铁唇”“米黄口铁唇”“粉青”“翠青”等,以紫色为底色,内外壁施透明釉,釉色滋润,犹如油膜包裹。
四、定窑(河北曲阳) 定窑原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城西南15里处的涧磁村,始烧于唐代,鼎盛于北宋,南宋末期开始衰落,元代以后逐渐停止烧制。 中国古代有“南青北白”之说,其中的“青”指的就是产自浙江龙泉的哥窑瓷器,而“白”就是指的定窑瓷器。从现有文物和史料来看,哥窑和定窑的产地相邻,两者生产的瓷器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常常被人合在一起提及。
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也有少量青瓷,主要特点是胎体较厚,釉质饱满,而且为了追求薄厚均匀,往往在器物的外壁底部刻划一道凹痕,称为“刻底线”。 五、钧窑(河南禹州) 钧窑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阳翟镇,始建于唐,兴盛于宋,元代以后逐渐衰落。 在宋代五大名窑之中,钧窑的位置比较特殊,因为其他几大窑都是宫廷窑场,负责给皇家贡瓷;而钧窑的始建原因,就是由于皇帝赐给藩王的礼物太少,以至于朝廷自己都要去钧窑采购。钧窑虽然在宋朝地位崇高,却始终没有进入“官窑”体系。
关于钧窑的瓷器,流传至今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都比较有限,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有关钧窑瓷器的介绍,大多都是围绕“五彩斑斓”这一点展开的,可见色彩在钧窑瓷器中的重要性。 有观点认为,彩色瓷器的出现,改变了以前单色釉瓷器一统天下的局面,而这一变化的源头,可能就是钧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