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拓印品有价值吗?
书画的拓印,古称“搨书”、“搨本”或“搨稿”;用宣纸蒙在书画原本上,用软笔蘸墨(或用墨汁)按原来的笔画形状逐笔拓下去的一种印刷方式。 其过程是:首先将作品全部临摹下来,这叫“搨样”或“搨稿”。把拓印成品交给作者校阅,称为“覆样”。最后根据覆样的结果,重新作出拓片,称“出样”。 历代都有用拓本传递信息的方法,如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就有记载。但将拓本作为著作的附庸,却始于宋徽宗时期。北宋徽宗赵佶喜爱书法,曾搜集各家法书,用墨印制成札,供自己鉴赏和赐给大臣。现在故宫博物院还珍藏有他命人用“乌金版”精印的苏轼书《前赤壁赋》等真迹。
这种印刷工艺到元代继续发展,并出现了彩色套印。明代刻书中心移至南京,南京的荣宝斋因经营仿古书画而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获得了内府珍藏的古印谱,这为它们的印刷技术提供了保障。因此那时的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江南纸、开封刷。”意思是说,凡是带“刷”字的书,都是好的。可见当时南方印刷业之发达。
时至今日,由于现代防伪技术的应用,已经没有人再使用拓本传递信息了。不过,这种古老的印刷技艺却被用来复制古代书画,使后人能够欣赏到那些早已失传的名家珍品。当然,这些复制品并不能替代原作,只能作为一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