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大银行家都有谁?
1948年时,当时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与资产总额如下(单位:万元): 1中联、中泰,中国银行;2交行;3中国建设银行;4农工两行;5民生银行;6四明、金城、中南;7广发银行;8新业银行;9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平安保险 排名第一的中银是个例外,因为它是国家银行,不计算在商业银行的行列里。第二的交行当时是由财政部直接管理的,也不算在商业银行的范围内。
由上可见,当时实力最强的几家银行都是民营的,而且实力差距不算太大,都在几十亿元上下,远没有后来四大银行的规模。这跟当时实行的货币政策有关。从1935年到1948年,国民政府先后推行了法币政策、外汇政策以及金圆券政策,限制民间金融的竞争,扶植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这一方面抑制了经济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国有银行的资本金得到了快速膨胀,尤其是中、交两大行的资产在通货膨胀中成倍增长——中行的资本金从2.9亿增长到1948年的13.2亿,交了从9000万增长到6.5亿!
但民营银行还是有自己的优势的。一是经营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二是由于没有国有体制的束缚,能够在竞争中寻求发展的机遇,扩大自身的规模;三是作为私人银行家们更有动力去拓展业务,谋求利润,因此他们在银行业里的利润往往比国有银行要高许多。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