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钱一角什么样?
在中华人民共合国建立之初,由于百废待兴。而钱币铸造也是根据形势需要而发放。那这一个时期钱的样子是什么样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因为那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内资源缺乏,为了节省资源,银元被收回,并停止铸造,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发行了银圆证。该证分为两种,一种为硬币,一种为纸币。其正面为国民政府财政部监督印花,反面为孙中山像。最初发行时,规定银圆证的法律地位与本币银圆相同,但由于各种条件和因素,民间使用很少,与法币的比值固定为1:1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务院通过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有无没收金银任务的决定》(54国政字71号),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没收金银,并处理民间收藏的金银饰品。对没收的金银,人民银行不得支付银圆、硬币或以银圆、硬币变现。对缴纳金银的单位和公民个人,只许出示银圆或银圆收据,不得使用银圆面值或以银圆变现。
1947年6月25日国军开始接收上海,国民政府派第六十七军师长钟绍亨从江苏如皋登陆上海,接替保安司令部。28日上海解放,由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驻沪军区司令部接治。1949年5月28日出刊的《金圆券》杂志,刊登了“上海市银园券流通情况”的统计,所有银园券银行及商号仍可以银园兑换金圆券。6月6日上海解放后,银园券在金融市场仍然通行,7日上海银行、南市银行、浙江现金银行和华商银行四家银行联合给市民预告:“本日期间,照旧开工,照常营业。但银圆之兑换金圆券,现行市价每银圆兑金圆券贰角。”但是7月25日《申报》公布:“闻国家拟于八月起,正式兑换银圆,原银圆一角以上可兑金圆券一角,二角以上可兑贰圆金圆券。”八月一日上海各家银行遵照政府命令,开始兑换银圆,其办法规定:“凡兑换之银圆,必须确实完整,缺损零碎,或有刻划纹缕者,一律不收。”银圆兑换金圆券的比率,旧制银圆1元可以兑换金圆券1元,新制银圆1元仅可兑换金圆券0.1元。
从5月28日到8月1日,仅三个月时间,从银园券与金圆券的兑换比率达1:1,跌至1:0.1,缩水九成。银圆兑金圆券比率的变化,反映了金融市场银圆市价跌落实况。6月6日上海解放,7月25日《申报》报道银圆将兑换金圆券,8月1日上海银行等遵照政府命令兑换银圆,在这短短的不足一月时间内,银圆市价从高跌至低,比值为1:0.1,相当于下跌了9成。
8月1日上海四大银行兑换银园后,收回银园券2116787208枚,约合银圆21167872元,按8月1日银圆兑金圆券0.1元计算,四大银行仅收回银圆2116787.2元,相差21167872-2116787.2=19051085元。
1949年8月15日,国民政府正式发行“金圆券”,定“金圆券”与银圆的兑换率为1:1。尽管有着种种限制与优惠,但金银买卖活动依然存在。8月18日解放后的首批黄金运抵上海,上海市军管会正式接管了伪中央储备银行,接管人员在清理库项时,发现存放着金银二万余锭,经中国人民银行批示,将金银收回,以每两定价法,每两银元按四元贰角收取。至此,国民政府彻底结束银本位币制,完成钱币制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