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百姓穿的叫什么衣服?
提到衣服的变革,人们一般都是在前后历史时期做对比,认为自从西方“西装革履”传入中国后,老百姓的穿衣风格变得“随意不堪”,没有精气神。但其实,在这种对比中,人们很容易忽视掉一个十分重要的服装类别——国民政府出台禁令时禁止民间私人制造的“衬衫”类型衣服。
衬衫在西方的历史不过百年,之前西欧人其实是没有现代衬衫的概念的,他们传统上的衬衫其实都是“内衣”,是贴身穿的,而所谓“外衣”,是另一种式样的衣服。衬衫的宽松、休闲、透气、轻便等优点,是工业化大生产、技术进步的结果。它不像古代衣服那种硬扎扎的特性,而注重对人体的贴身支撑,因此在人们穿衣的历史变迁中,它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1869年法国一个平民工匠发明了机械衬衫缝制方法:先将棉花与绒毛紧密黏合,再进一步用线缝制,这种先进方法大大地提高生产率,随后这种方法很快传遍欧洲。从材料上衬衫除了用棉和黏合纤维制作,还加入了真丝、羊毛、动物皮毛等增强抗皱性、保暖性。现代,更是应用各种化纤面料制作,强调款式新颖、独特。
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西方的衬衫开始逐渐进入到大众的生活,但是价格十分昂贵,只有中产阶层以上的人才能消费。20世纪以后,由于纺织业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加上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交互影响,使得衬衫价格不断下降,逐渐地走入了平民化,成为老百姓的服装之一。
那么,国民政府出台“禁衣令”之后,老百姓当时都穿什么呢?
其实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又说回“旗袍”。
当时,中国的主流服装依旧是“长袍马褂”,长袍,是上身披长袄,下身穿马裤,系绑腿,腿上的绑腿或细或宽。
当然,这种长袍,老百姓穿和贵族阶层的人穿还是略有不同的。老百姓的长袍马褂没有纽扣,在右肩部扎上有领结的短领衫,即“坎肩”。而且,马褂和长袍都是没有口袋的,需要带东西时得另外添置“褡包”系在身上。
而旗袍,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本土服装中最具有时尚性的了。它上身后有开领,肩部的形象较为简洁,大多为无袖或短袖,袖口可以收缩。下身穿裤(或裳),紧窄修腰,而裙幅窄小,多为直线裁剪,不露缝线。
但是,穿这一身行头非常麻烦。穿长袍马褂,必须先穿衬裙(或罩裙),然后再穿衬衫,但衬衫不能塞进裙子里,要露出来一部分,就叫“吐衫”。然后再穿长衫(其实就是大家现在穿的外套),当然,也不能把里面的衬衫扣上,要“吐衫”。最后,才是系腰带,打绑腿和靴子。
而穿旗袍,要先穿裤(或短裳),然后再套上旗袍。穿的时候也必须把裤子(或短裳)高高提起来,要不然就会走光。如果你认为穿这两件衣服还只是男人所遭遇的痛苦,那你就错了,这两种服装对于女性的束缚比起长袍马褂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