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长衫是什么样的?
长衫,即一般所谓的马褂。是清朝官服中的上衣。清代的官服分朝服与常服两种。常服又分为马褂与褂子两种。马褂为骑马时所穿,比甲宽,比褂子短。现已发展成为休闲服装。
长衫作为普通的服装,产生于宋代,当时男女老少都穿。明末年净禅宗兴,长衫又是僧衣。乾隆时还用于祭服。清末民初,长衫又变成富家公子哥儿的时髦装束。长衫马褂又变为礼服,是那些以武士、文官身份出现在社会生活领域的知识分子和地主商人的便服,与四蹄疾驶的骑马作战之服截然划而分开来。长衫的形制,衣身宽大,衣长及胯,袖长至腕,领子高的常露出内衣领子,低的不露出领子。一般都在胸前衣襟处别一只或多只怀表,裤子肥大,多用飘逸的斜纹布裁制,穿时皱褶颇多,宛如织成的花衫样式。
长衫马褂,从制作材料上分有:皮制的(如鹿皮、羊皮、猪皮),织锦的(如丝绸的),棉制的,各种丝绦、绒绳、铜扣、铆钉制鞋等。从款式上的不同有:有罩衣长衫,即在长衫外面再罩一件马甲;有背心长衫,即在长衫的腋下镶一段背心式样;有夹袍马褂,即在袄式马褂的腋下施一圈软镶滚和一条襟,在袖底和襟底加上一圈滚条形镶滚等等。
长衫马褂自清代同治以来,即成为青年学生的服装。他们为了抵制洋装和西装,又为了表明自己的爱国之心,便兴起了长衫马褂。长衫马褂除了穿于日常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用途。如书斋吟咏,朋友清赏,或于月下缝制,对酒当歌,其趣良多。当时,文人名士对长衫马褂推崇备至。他们把穿长衫马褂看做是风度,以穿长衫马褂为高雅,以至于社会地位不高的人格萎缩。因为怕人嘲笑而自卑,不修边幅,不愿穿长衫马褂而出丑。可是长衫马褂又不能代替礼服,只好退而穿着便服长衫马褂。
当时,长衫马褂分为若干种。有学究式的巾善长衫马褂,袍式马褂,尖领马蹄形袖的长衫马褂,无领斜蓬袖的长衫马褂等等。长衫马褂不仅成为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中性便装,而且也成为士女乡贯礼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