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六年有没有五元的银币?
前几天得到了一枚民六(1917年)造的壹圆银币,拿到古玩市场上去卖掉,有个业内人士告诉我,这种银圆价值150元左右,但我拿回家一看,发现背面字不同一般,上面还多了两个字“五元”。我一下子来兴趣了,因为一般的民六银圆都是“壹圆”,带有“五元”字样的银币我还没有见到过,于是便上网查资料,结果发现根本没有这种银圆,怀疑是假币。但拿回去给资深业内人士看,他们又都认为该银圆的确是民六的,背面也真的是“五元”。到底这个“五元”有什么含义呢,难道是银币的样币?还是当时当地发现伪币而采取的补救方法?难道钱币制作者搞错了?越想越糊涂。网上也查不到有关这个“五元”银圆的任何资料。哪位高人能出来帮个忙,解释一下?
五元银币为何物
其实,你拿到的正是银圆所发行流通的地域范畴和当时国家的经济水平、社会风尚紧密相连。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元气大伤的袁世凯掌权后,接受着海内外各方力量的讨伐,不得不宣布退出皇位。在退位诏书里,他自称“袁某”而无半点皇上特权。为取得各地军阀支持,袁承认了各省共和,发表了《告全国民书》,强调“共和至公,不容歧视”。这也间接造成了清代王朝最后的灭亡。但由于受制于国内外种种矛盾,面对巨大的压力,不久他又在《告全军书》中妄称“民主公议,只可议国是,无法治万机……今者,皇帝之权势,已为少数人所得,而此百数十万人之生命财产,皆悬于其手中”,企图用封建专制方式操纵掌握共和国大权。1913年“宋教仁惨案”的发生,让“三罢”运动的爆发,将袁世凯伪装的民族资产阶级面目撕扯出来;而“二次革命”的失败,也让袁彻底疯狂。于是,他令国务院政教部的调查课编印《民间私铸铸币制》(又称《窃币要图》)小册子,鼓吹“私铸革命”和“窃币救国”。之后,袁政府又委派铸币顾问美国泰隆兹·肖恩和参事麦恩斯考察中国币制,提出改革币制方案。在《报告书》中,肖恩和麦恩斯认为“今日中国钱票之混乱,实已达到极点……盖今日中国之钱票虽多,实无一可靠者,故交易之际,无论种类多少,均以现钱为首选”,鼓吹以银元为基本币制作本,实行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相对于当时中国推行的不规范的金本位制而言的,是相对于金本位而言的。金银之间的比价是浮动变化的。中国自清末开始尝试设立银行纸币,1935年以法币取代银圆,之后推行纸币制度。因而银本位在中国推行较晚。据《货币简史》中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银本位被金本位所取代。1946年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金汇兑本位制(即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各国货币与黄金脱钩,以前各外国货币值多少黄金为准,以后各美国铸造的金币值若干美元为准。这一体制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只是到70年代美国经济发生危机之际才崩溃。“同时,中国财政部以“限制私铸”为由向最高法院提出起诉,请求判令销毁违币,法院审查后认为银圆及银辅币均系履行契约之条件,虽在法令限制范围内,但不宜干涉。在当时的形势之下,这一判词无疑是回避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之争。
五元银圆是否是样币
至于你说的“五元银圆是否是样币”的问题则可能不太清楚“样币”的概念:银圆样币,是指由造币厂预先造出来的样品银币,主要用于钱币交易买卖的样品或收藏家的藏币。具体解释:在钱币铸造机制造出银币样品(俗称“样币”),送交财政部样品库封存,以备政府调核铸币成本之用:同时,也可作为钱币收藏家和研究家的参考和赏辨真品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