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清代瓷器?
从胎釉识别。清代制瓷工艺是继前代又一大发展,特别是雍正、乾隆两朝。官窑烧造工艺达到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空前的水平,胎釉精细、光润、色白,釉面光滑晶莹、开小片纹者甚多,俗称"蜡感",并创烧出粉彩、珐琅彩、古铜彩、金彩和青花、墨彩等多彩彩绘瓷器。清代中晚期出现的素瓷,亦称"本色瓷",多是清末民初所造,其烧造质量明显不如雍正、乾隆时期的御瓷。
从器型识别。清代景德镇官窑瓷器,型体大多工整、浑厚、重敛庄重大方,尤以康熙年间的碗、盘、瓶、罐及民国时期的盘、碗、杯、碟、茶具等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清代后期,由于清朝国势渐衰,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没落,其影响直接反映在陶瓷美术中,出现了繁缛、怪诞、繁琐甚至荒诞的颓势,这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少见的。
从纹饰识别。清代瓷器纹饰丰富多彩,尤以康熙年间最具时代艺术风格,其中以山水纹饰最多,且构图疏朗、风格淡雅,笔简意远;花鸟纹、人物故事纹亦占相当多的数量;到清代中晚期,写实性花鸟纹开始增多,画风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清末则以百子图与博古图为主。清代晚期,许多瓷器上的花鸟纹多表现瑞祥吉利的画面,如牡丹、梅花、玉兰等。
从款识识别。清代官窑瓷器的款识,康熙时期有青花楷书款、青花篆书款、"青花楷篆"款、"青花仿篆"款、"青花宋体"款、"青花仿宋"款、"青花草篆"款、"青花八栏楷书"款、"青花仿嘉靖楷书"款和刻、划花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