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年金一般含有多少金?
之前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了,在1912年的时候,国民议会上通过决议,规定国民政府使用公历,而且以黑色的星期一来代替星期日。在1914年的时候又通过决议,规定在公历的每个月的星期日,都要全国放假一天,恢复以前的古老习俗。由于当时的政府是民国政府,所以每年的这一天要全国庆祝,所以又被称为“民国春节”。
在1912年的时候,中华书局第一次把农历新年改称为“春节”,因为“春”字指农历一年的开端,而“节”则是节日的意思,中华书局希望把春节这个风俗节日固定下来,不要再使用原来的名称(元旦)。之后,这个名称就被一直沿用至今了。在民国时期,过年时的传统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调整:
一、为了顺应西式风俗,开始贴对联,春联的起源可以在战国时找到依据,从那时开始,就有了贴春联的习俗,而早期写的春联都是诗文,到了明代开始出现对联的形式。
二、在清代的时候开始,过年的习俗开始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强调祭祖、讨债、拜年等活动,目的是要把中国人一向强调的尊老爱幼的伦理观念固定下来,并且要让封建家族制度延续下来,但这些都是用来增强民族凝聚力的。
三、清朝末年西方的风俗习惯在中国开始传播,圣诞节开始在美国和欧洲流行,而在日本则是“五一”、“十一”成为了假期,日本人会在十二月末的时候有年末的庆典,然后在新年初一开始迎来新年的到来。
问题:那根据上面所描述的现象,如果有人在1913年的春节(公历1月26日)给国民政府送了一份报告,上面说中国新年改称春节已经成为了全国公认的习俗,请问国民政府应该接受这个建议将“春节”这个称呼正式确定下来吗?为什么?
以下是参考历史:
1912年2月,中华书局开始编印《新年画》,这是我国第一部新年画,刊头图案为“春”字,内页是“恭喜恭喜”,左图右史,文图相映。自此“春节画”风靡全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画中的“春”代表了春节,图中人物的形象代表了“过年了,人都要打扮得精神干练”的意思,将旧岁除去(辞旧),新年来临(迎新)的意思表示出来。同时,在1912的时候,各地还出现了一些新年报,其中最有代表就是《新年交响》,在创刊号上写:“新年报之宗旨,在供给国民以新影响之权威,造成中国民国之新习惯,启发国民之精神,促进社会之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