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石刻有哪些?

党笑萍党笑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代是中国古代石刻的总结时期,也是石刻艺术的一个高峰。清代以前的石雕艺术作品可以追朔到战国末年,后经秦、汉、魏、晋到南北朝时期的蓬勃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之后虽有衰微,但历代都留下了可观的石刻艺术品。清代保存和发掘出土的石刻更胜以往,就艺术水平来说,无论是规模与艺术价值,均超越前代及同时期的所有石刻。现选编的清代部分石刻图录,只是浮光掠影而已。

江苏常熟虞山在清代因文学家的隐居和诗人登临而闻名于世,其上清峭,下临扬子江,风景极为秀丽。自宋代以来,有无数文人墨客和名流建园隐居于此,如明代的“陈园”,清初的“复轩”、“麋鹿山庄”、“萧爽楼”以及光绪年间的“塔影园”等。

在这些名园胜境和宗教场所中,均留存有不少精美的石刻。如苏轼书下的“烟波致爽”和“晴空碧坠”,朱彝尊写的“山风夏响”等苏轼名篇,王献之写的“清泉无名”和“澄心榭”,米芾写的“龙飞凤舞”和“第一山”,文征明题的“桃源”和“读书处”,文彭书的“竹梢风劲”等。其中“烟波致爽”和“龙飞凤舞”等处被誉为虞山十八景。所刻名家书法真迹,不仅显示了园主人的高雅情趣和对文墨文化的追求,而且使名园胜境锦上添花。

广东清代的石刻,主要分布在广州的番禹古塔、五台塔和镇海楼以及市路的古桥。

番禹古塔又名莲花宝塔,因旧有两座五层高塔,故又称“五塔”。明代末年塔毁,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建。此塔规模很庞杂,第一二层为砖筑,第三四层为石质,第五层为琉璃仿木结构。清同治时(1862—1878年)遭雷击,引火烧坏,塔顶坠落,塔身中空。1928年该塔大部崩毁。塔内有正一教“先天派”何西园所藏历代碑刻13块。镇海楼在广州市西北约3公里的最高峰,原名“望海楼”,明代 废。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建。楼为五层,砖石结构,仿木装饰。楼后有亭,名“镇海松涛”,亭旁有碑,上书“斯亭也,郁盘深远,嘉木扶疏,流水洄沿,幽境自成天地。粤省西南门隅,有异气象,海色参天,风云变色,粤省西大门一隅,有此佳境,因名镇海楼”云云,乃是清康熙四十七年秋日御制,文载《皇清典集辟》。镇海楼在海拨270米的高山之上,北望穗港,东观虎门,南瞻虎啸,西眺猎德,为广州最高峰。清顺治七年(1650年),曾在此建立炮台。1905年法国人曾在此建过观测所。

北京妙峰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佛教、密教和清真等宗教的圣地。自元代至清代,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至三月二十三日为民间盛大的“庙会”,香客云集,热闹非凡。在北京城区向南80公里,有京西第一名山之誉。“妙峰晴云”曾是清代京西八景之一。妙峰山山势挺拔险峻,奇峰错落有致,树木苍郁茂盛,遍布道观、庵堂和古建筑,其道教、佛教、密教和清真等宗教的传承历史悠久,名冠神州。早在东周时期,伯益的后裔就有将墓地选于此山,称“妙峰山”者。近代有正、邪两教和“吃人心”和“打坑炮”的乱民活动。据宋《元丰九域志》云:“京师西山皆所谓妙峰者,其神为乳母,每岁祀之,盖其山绝顶有乳祠,故以妙峰名。”西麓有著名的香界寺和回龙寺等,寺内存有元代铜铸罗汉像,明代铜铸佛坐像和罗汉像,清代玉佛和铜铸文珠皇帝像等珍贵文物。

此碑全称《敕赐龙藏宜郡王墓碑》,又称《黑旗王碑》。黑旗王即拜都,世居内蒙古呼伦贝尔巴尔虎左翼第三旗。其祖父和父亲都封一等忠勇公。拜都年少骁勇,屡建战功,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以战功封二等奉恩辅国公,后晋封镇国将军。在抗击沙俄的雅克萨战役中,他亲率步兵夜遁火线,攻城夺隘,俘获大量的官兵。后晋升为镇统军、和硕额郡王和郡王辅国将军。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其率领察哈尔、内蒙古各盟盟长及贝勒、贝子、公、侯等200多人到永陵陈奏“国是”,得到康熙帝的赏识和优赐。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封为固山贝子,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晋封为多罗郡王。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因怨输粮过多而击毁官仓,被革职查办,同年冬在狱中卒。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