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帽顶的真假怎么?
清朝制度规定官员佩戴朝珠及顶戴花翎,来彰显身份。朝珠是满族装饰的一种挂件,顶戴花翎是表示官职大小的帽饰。顶戴指官员帽上的帽顶,上面的花饰及材质不同来区分品级高低,而帽顶是用圆柱形的青虫的头部的西下,经过阴干加工染色制作而成。因这种虫子极为稀少而珍贵,仿造的工艺也繁杂,所以很难假冒伪劣。
但“花翎”就不同了,所谓“花翎”,即雄性孔雀头顶上长有五颜六色花纹的羽翎,是官服中最有特殊意义的装饰品。清初,只有皇帝和皇子才能佩戴。世袭公爵及一品官员也偶尔被赏赐此物,但只能用蓝翎。后来,花翎可以赏赐给二品以上官员佩戴,以示褒奖。但是,由于雄孔雀比较常见,品级不高者欲假冒一品、二品大员也容易,为杜绝假冒伪劣,清朝规定,仿制花翎要采用黑翎,以区别于“官用”花翎。如果假冒花翎被发现,就要杀头。
还有一种,叫做绒球,是用毛或丝织品做的圆球形。由紫貂的毛制作成的绒球,是最珍贵的(因产于今俄罗斯、蒙古及我国东北地区),其他像海獭、灰鼠、狐、兔等动物毛制作的也有。
还有一种是朝冠顶的扁平类冠饰。有冬夏的区分。朝冠顶分为宝石、金石、金、银等上品与铜镶金丝、铜锡等次品,材料有金、玉、珊瑚、水晶、松石等,图案有人参、花瓶、朝冠、犀角、犀桶、犀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