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审美变化原因?
清初书风表现出对明末浮华、流滑时风的背离,崇尚古人质朴、浑穆的风格,追求书法的法度、规范和力度,以纠正台阁体、尚态书风的软媚与流俗。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进步,清代社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市民经济和市民文化开始形成和发展。市民文化代表了广大城市居民的审美趣味,崇尚自然、朴实,反对矫揉造作、孤高怪癖。书法适应此审美要求,出现了以金农、邓石如为代表的以碑派为主的风格。
清代统治者承袭前朝政治体制,在中央强化皇帝专制权力,在地方实行总督、巡抚制度,文化上实行严密的思想禁锢,文字狱时发不息,使思想文化的进步性受到极大抑制与扼杀。清代中期以后,这种政治专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它使封建制度的固有矛盾空前激化,社会危机空前加深,使一部分知识分子产生了离弃入世的“经世”思想,转而向庄老佛易寻觅出路,清中期以降,这种思想使一部分文人淡泊仕途,超然世外,清客闲人、专事鬻字者比比皆是。这样,书法从属于政治的功能便渐渐消失,而满足于娱乐鉴赏的功用逐渐强化,成为一种纯艺术化的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