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没有三刀蝉?
先要说明三点:第一,蝉本无大小之别,有别的是蝉纹的式样不同,一般按其纹饰的差别分为不同的造型,而不存在大小的差别。第二,蝉本是古人佩饰的重要内容,虽然有新石器时代、西周和春秋战国三个制作高峰期,但是从新石器晚期到两汉的近4000年间,几乎没有断过。第三,蝉的纹饰造型多种多样,汉代有20多种之多,仅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玉蝉就有15种。
三刀蝉,是玉蝉的一种造型,因蝉身刻饰三道阴线而得名,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较为盛行的玉蝉造型,汉代也有少量的制作。三刀蝉有玉质、石质以及青铜质等多种质料,其中以玉质三刀蝉最具代表性。
商周时期,制作玉器工艺技法比较简单,一般采用斜刀工艺技法,以粗细不同的斜方凹槽线(俗称瓦沟纹)勾画出蝉体的足和纹饰。玉蝉体态大多肥硕,造型夸张,身长翅短,尾部宽大,背光翼平直无装饰,两侧前翅的前缘线与蝉背相连。蝉眼在头部内侧,呈梭形或叶形,左右对称。
汉代的玉蝉除沿袭商周旧有风格外,又派生出新样式。蝉的体态较前变瘦,双翼上生出细小的经脉,尾部变窄且短,体态轻巧逼真,造型更加接近于真实物象。双翼下垂。双目突出,呈颗粒状或疙瘩状,与蝉背纹路明显分开,立体感极强。蝉腹纵贯明显而规整的平行阴线,刀工极为熟练娴熟、刚劲有力,线条挺拔,绝无模棱两可的现象出现。琢制工艺采用了双面雕技法,工艺精细,刀法流畅。
汉代以后,玉蝉的制作工艺突飞猛进,制作工艺水平不断升华,蝉的造型和种类也越来越多,蝉身上的纹饰也越来越繁密,尤其是明清时期,玉蝉多做佩饰,蝉体被刻意地做成弧凸状,便于佩戴者佩带,蝉纹装饰也越来越繁密和细腻,雕琢工艺更加精致,线条和纹饰更加细腻流畅。
玉蝉是古人对蝉的习性、品格认识和理解的集中反映,也是儒家“比德”思想与美玉结合的产物,是古人崇玉思想的典型代表。蝉以薄为贵,以形似或近似真物为美。《古玉图》中有“惟唐人尤尚此器,其琢工精美绝伦,不独文理丝刻,更贵其通体玲珑,薄于纸,轻于叶。……如以两、三倍其厚者,即为宋玉。”
由此可见,汉代玉蝉的珍贵性不是现代仿品所能比拟的。
商代玉蝉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制品,出土多于殷王陵之中。商代玉蝉多为斜刀琢制,一般琢制粗糙,蝉体造型肥硕,多为扁平形。
周代对玉蝉的雕琢工艺有了较大改观,其加工琢制工艺已由早期粗犷的的斜刀工艺改为平刀琢制,造型趋于肥硕,纹饰也由简单变得繁缛。
随着玉蝉琢制工艺的不断提高,汉代玉蝉的琢制工艺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汉代工匠们充分运用“因材施艺”与“随形施刻”的制作理念和技巧,其工艺水平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蝉形大多较肥硕,部分瘦长,与现代形态的蝉相差较远,它不是照搬自然界的蝉,而是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蝉”。蝉目大而突出,两侧高起,有的呈颗粒状,有的作如意形。蝉口微张,上腭较长而内收,“X”形纹理分于头、胸部。蝉背纹理均为平行的宽细线纹,并有网格纹饰,背中部有一较长的长脊。蝉腹弧凸,下肢与尾部相连,有的长,有的较短。汉代玉蝉大多为透雕制作,蝉体较薄,一般均为双面雕,个别器物只在一面雕琢,蝉体周缘饰凹线边框,造型生动逼真,立体感较强,工艺十分精湛。
综上所述,玉蝉制作的巅峰时代是两汉时期,商周时期只是初创与发展期,而清代则是玉蝉的末期。清中期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和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玉蝉的制作越来越少了,玉蝉的规格样式不但不统一了,而且风格也变得多种多样,造型也变得多种多样了,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受外来文化和西方工艺思想的影响,玉蝉的造型与风格更是大变样了。比如民国时期,制作的玉蝉,蝉体不仅薄,而且造型大多非常夸张与怪诞,而且大多使用玻璃种和紫罗兰等上等玉料制作,并在蝉腹上掏膛形成穿孔,有的还加刻诗文,成为把件,这和两汉时期专门用于丧葬的玉琀蝉相比,其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差别很大。
清代的玉蝉虽然存世量不少,但绝大多数都是作伪品或新仿品,其雕刻风格和特征与两汉时期的玉蝉差别很大,两汉时期没有薄如纸张的玉蝉,也没有宽大、肥腴的蝉腹,这也是作伪者经常犯的一个大忌。
总之,想要鉴别出清代的仿古玉蝉不太困难,无论仿古者和造假者如何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但因为时代变迁、审美价值取向、文化心理和制作玉料及制作工艺技法的区别,仿古品和作伪品总是会出现破绽与漏洞,只要认真加以分析和比较研究,就不会出现误判和错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