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喜字罐几个喜?
喜字瓶是一种在中国清代盛行的陈设瓷,因瓶身上下雕刻、印压或粉绘多组“喜”字或“囍”字而得名。“囍”字为“喜”字的重文,喜上加喜之义,也称作“双喜”。
从喜字瓶或瓷坛的形式看,有高足或撇足瓶、梅瓶、敛口广肩圆腹瓶、双耳瓶、瓷坛等,造型多变。喜字瓶或瓷坛所绘或所题的“喜”字或“囍”字,少则3个“喜”字,多者则超过100个“喜”字或“囍”字。这些成组的“喜”字或“囍”字或以连体成组的团“喜”字或团“囍”字,或作旋纹、水波纹、锯齿纹、变形如意纹等形式排绘而成。
团“喜”字和团“囍”字,是明清时期吉祥图案纹样中应用最多的形式。因团“喜”字和团“囍”字造型圆满、圆满无缺的形状与“福禄寿禧”之禧字相同,故以团“喜”字和团“囍”字表示吉庆,有喜事降临,高兴欢喜等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