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花牡丹纹有多少种?
牡丹纹是清代青花瓷器造型纹饰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图案。据初步统计,清代青花瓷中以牡丹做装饰的器物造型有十多种,图案装饰达二百多种。器物造型有筒瓶、玉壶春瓶、双耳瓶、双陆尊、四方倭角瓶、抱月瓶、蒜头瓶、梅瓶、观音瓶、扁瓶、方瓶、双头瓶、天球瓶、如意瓶、贲巴瓶、象腿瓶、棒槌瓶、凤尾瓶、花觚、花盆、缸等;图案装饰有月映双喜、月映牡丹、月映寿字、牡丹寿字、朵云牡丹、朵云双喜、朵云团寿、朵云双蝠、朵云绶带鸟、红日牡丹、红日双鸾。红日鸳鸯、博古牡丹、博古团寿、博古万福、博古万寿、博古万福万寿、博古花蝶、博古花菊、回纹双钱、回纹团寿万字、回纹万蝠、回纹菊瓣、回纹团寿、回纹双龙、缠枝牡丹、缠枝牡丹菊瓣、缠枝牡丹团寿、缠枝牡丹博古、缠枝菊瓣、缠枝花、缠枝花果、花蝶、花菊、蝶戏牡丹、蜂戏牡丹、凤戏牡丹、孔雀牡丹、鸳鸯牡丹、喜鹊登梅(喜梅)、龙凤牡丹、莲池瑞鹤、莲池双鹿、莲池鹭鸶、莲池双莲、莲池鸳鸯、莲池团寿、莲池双蝠、莲池红日、博古、博古龙凤、博古双龙、博古双凤、鱼藻纹、双龙、双凤、云蝠寿字、喜寿、团寿、连升、福寿(蝠寿)、福禄、福禄寿、吉庆、吉庆有余、松鹤、松鹿、竹马、松竹梅、鹊绕枝、花鸟、山石花草、八吉祥、蝠寿、花果、五福五代、花蝶草虫、花蝶鹭鸶、蝶戏花、蝶戏葫芦、菊瓣、缠枝莲、八仙、桃寿、暗八仙、婴戏、三英战吕布、仕女、仙人、九九、三阳开泰、百事如意、海屋添筹等。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其生产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清代青花瓷以其制作精细、纹饰精美闻名于世。其中的青花牡丹纹是清代青花瓷器纹饰中独树一帜的装饰图案。
牡丹自古被誉为“花中之王”,以其“圆则外实而内虚,多瓣相围,如被锦而艳冶”,被历代文人墨客争相传颂。唐代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宋代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清代纳兰性德的“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都是题咏牡丹的名句。
牡丹纹在陶瓷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南北朝时期,瓷器上就出现了牡丹纹。唐、宋两代是牡丹装饰纹样的鼎盛时期。唐代是牡丹陶瓷装饰纹样的初创阶段,这一时期装饰品种主要有绿釉、黑釉、白釉划花和三彩,纹饰上主要采用刻划和剔花手法。宋、金两代牡丹纹的装饰手法进一步发展,主要装饰手法有白釉剔花、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影青釉刻花、绿釉剔花等。元代牡丹装饰纹样有重大变化,主要装饰手法有青花、釉里红、红绿彩、白釉印花、白釉划花等。到了明代,青花瓷中出现了大量的缠枝牡丹、并蒂牡丹、折枝牡丹等纹样,并逐渐成为瓷器常用的装饰图案之一,其中尤以明成化时期为最盛。清代是牡丹纹装饰陶瓷上的鼎盛时期,装饰手法多样,图案造型更是丰富多彩,牡丹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此期,青花牡丹纹装饰工艺发展成熟,装饰品种繁多,图案精美,制作规整、细腻,达到历史最高峰。尤其是雍、乾时期,达到了青花瓷制作最完美的时期,在造型和装饰上全面继承了前朝的风格,并不断创新,青花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雍正时期生产的青花瓷造型秀丽,以仿明永乐、宣德和成化时期的小件器物为多,青花发色娇妍明丽,浓淡相宜,层次丰富。同时雍正时期还继承了康熙时期青花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特别是粉彩开光内画青花,为该时期的突出代表。乾隆时期生产的青花瓷,仍以钴料为着色剂,用国产珠明料,也有用进口的贡青料绘制的,青花烧成温度控制得当,色泽艳丽明净,呈色丰富。青花瓷造型品种繁多,除日用器皿外,还有像生瓜果、动物等陈设器。图案装饰方面讲究细腻繁复,雍荣华贵,其中尤以缠枝莲、缠枝牡丹为多。
清代青花牡丹纹饰多以国画入瓷,具有浓郁的中国工笔国画风格,用笔清秀俊逸,构图疏朗有致,将工笔绘画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牡丹纹饰描绘细腻,刀工遒劲流畅,花瓣层叠,花枝丰满,花头饱满,枝干健挺,花叶茂盛,纹饰繁密且富有节奏感,给人以雍荣华贵的美感。尤其是“点褐彩”技法的使用,令娇嫩的花瓣“活灵活现”,增添了牡丹纹饰的立体感和真实感,也突显了牡丹富贵娇艳的秉性,充分显示了明清绘画的风韵及清代景德镇瓷工的艺术水平。
由于清代青花瓷器牡丹纹饰图案丰富多彩,造型精美细腻,具有浓郁的宫廷艺术风韵,所以深受国内外收藏家推崇。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尤其是民国之后,清宫散落的大量牡丹纹青花瓷成为藏家寻觅的珍品,并屡屡刷新青花瓷的拍卖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