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牌匾如何看?
中国牌匾艺术在清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代的帝王都将书画、楹联、牌匾视为珍宝,满皇宫都是珍贵的牌匾,可惜“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存的清代牌匾也是寥寥无几。下面看看有一块怎样的清代牌匾呢?
这是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四月初十日湖南郴州湘阴县立的第一幅孔子牌匾。孔子的思想对历代文人影响很大。湘阴知县许书芳在孔庙举行祭孔活动时,将当时全国著名的学者、书法家、篆刻家胡濂、梁庚寅、陈士杰等人邀请到县衙,当场为孔庙题写碑字,以此弘扬圣教、表彰先贤。这块高2700厘米、宽1200厘米的巨幅牌匾从创作到完工,历时一个月。孔子的这副金字招牌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还有一块清代的墓碑,因为其形状酷似一条船,又称“船形墓碑”。据传,此墓碑为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福建仙游县李光地家族所立,碑身用整块花岗石凿成,高260厘米,宽120厘米,墓主人李光地卒于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这块墓碑设计精巧,外观似船,头尾通透,左右旁通,正面镶嵌一块长木板,板材中间用花岗石凿成深10厘米的凹槽,内置一种叫“沥粉”的物质,颜色雪白,线条纤细。船形墓表示逝者生死如梦,有生有死,如同舟船、浮海;同时还象征逝者生命之舟顺达平安。
清代的漆木官匾,镶嵌在宫内或官署的门窗之上,十分醒目。清代,特别是康熙、乾隆之后,皇帝对书画、诗文、篆刻艺术有所追求。他们钦赐大臣书画真迹、工艺品。这些字画均装饰在天子之堂,显得庄重高雅。而御笔大字作为御用珍品,更是珍贵无比。这些以黄澄澄的漆木为架,金字绿绣的官衔,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