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蓝釉香炉不值钱吗?
有收藏清蓝釉香炉的朋友,都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的疑惑:蓝色,不是明清釉色中的稀有之色吗?怎么我的清代蓝釉香炉连几百元都卖不出去?那是因为,虽然蓝釉在明清釉色中比较稀少,清代的蓝釉也有很多,但,99%的清代蓝釉香炉都是民国制品。
蓝釉始于元代,真正能烧制出鲜艳的蓝釉是在明代,明代蓝釉是在祭蓝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精细地研磨,用上好的进口钴青料绘制而成,所以明代蓝釉烧制出的器皿呈色相当纯正。
清康熙朝时,蓝釉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康熙蓝釉瓷是在继承明代蓝釉的基础上烧成的。从传世品看,其品种比明代有所发展,色泽以宝石蓝和宝光蓝为上乘,色调深于明代,釉质也厚于明代,釉面光亮。康熙的祭蓝又称为青金蓝,因为釉色像青金石。祭蓝釉面不光滑,手触摸有凹凸感——康熙蓝釉瓷釉厚,釉凝成大滴水状,光线反射时有散射光的紫罗兰色闪,即宝光。清康熙中期以后,又有回青釉烧制,回青釉的成色比较蓝艳,釉面没有散射光。清康熙晚期还有一种灰蓝釉。灰蓝釉色偏灰,接近影青。
在蓝釉的基础上,清康熙朝又衍生出洒蓝,洒蓝是在蓝釉未干时,在器物内撒入白点,烧成后蓝釉上出现白色斑点,犹如雪花,故又俗称“雪花蓝”。
因为从明代宣德到清康熙朝,蓝色器皿大多是皇室祭器和摆设,存世量有限且极难得到,所以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专门仿制明清蓝釉瓷的作坊就出现了。当时专门生产蓝釉瓷的作坊大多在河南鲁山段店镇、河北邯郸和瓷都景德镇等地。现在传世的假明清蓝釉瓷大多出自河南鲁山段店镇,因为这里离钧窑较近,釉料配方与钧釉有相似之处,而明清蓝釉瓷是在钧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他们生产的仿品能得其要领,器皿烧成后,釉色接近蓝釉瓷,很逼真。只是无论从造型、釉色、纹饰等各方面看都有所不妥之处。
要分辨真假,主要是从造型、釉色、纹饰等几个方面着手:真品造型庄重、敦厚,仿品比较笨拙、歪斜。真品的胎体薄厚适中,修胎光滑自然,造型周正美观;仿品的胎体或薄或厚,胎体比较粗糙,施釉过厚,致使器物托手很沉,缺少真品灵巧之感。真品釉色纯正,釉面多为哑光,像玉一样光滑、凝重,有“柔滑如脂,迎光见五色”的特点,而且无孔洞裂纹,只有不规则的冰裂纹。仿品的釉色多数偏黑,有少许开片,釉面不光滑,手触摸有凹凸感。还有些仿品在现代新瓷的素胎上,用高温釉仿烧蓝釉瓷,其釉色、纹饰、造型、手感虽与真品相近,但真品从内向外透出一种蓝得发黑的色泽,而仿品的蓝色在烧制过程中被高温烧散了,色泽蓝艳,没有那种古旧感,尤其是用灯光照后,仿品的釉色通透异常。真品的蓝釉瓷不带款,带款的蓝釉瓷多为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