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正统派画家是谁?
四王是指清初画坛上四派画家的合称,即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四人,因他们都是江浙一带人,故又称为“江浙派”“苏松派”。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王世贞孙。明南京太仆寺少卿王衡之子。幼时敏慧,博及群经,兼通史学。崇祯初年,官太常寺卿,故后人亦称王奉常。明亡,隐居不仕,流连画禅诗酒。
王鉴(1598—1677),字维将,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江苏太仓人。王世贞四世孙。“四王”中王鉴与王时敏齐名,人称“二王”。王鉴自幼爱好丹青,青年时代得到董其昌的指授,以古为师,摹古之作几乎可以达到宛若真迹的艺术造诣水准。王鉴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面貌,一种是青绿法,一种是浅绛法,均为其主要风格。王鉴与王时敏一样,崇尚临摹古人,并且在艺术思想上、画法风格上以及艺术实践的见解与王时敏非常一致,也都是以董、巨南派为正宗,所作笔法清苍简远,用墨淡雅松灵,意境清旷高远,追求平淡天真的风格。王鉴的作品多仿董源、巨然、吴镇或黄公望笔意,尤精于用墨,时称“廉州派”或“王廉州体”。王鉴所画的山水题材都是以山水丘壑居多,描绘内容较为简单,主要突出山川自然的清旷、幽深、深远的意境,并无明确具体的主题和故事表达。王鉴传世作品有《仿董源秋兴图》《仿巨然万壑松风图》《仿王蒙秋山图》《仿王蒙秋山萧寺图》《仿王蒙夏山图》《云壑松阴图》《春山欲雨图》《白云红树图》等。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老人。江苏常熟人。自幼即喜绘画,祖父王云客是个画家,王翚就随祖父学画。后来又得到王时敏、王鉴的传授指点,画艺渐趋成熟,他摹古临仿功力极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王时敏与王鉴的影响下,王翚对临仿古人有极大的兴趣和极深的功力,从唐、宋、元到明代的古今名家皆为他的学习和临摹的对象。王翚的作品多从模仿前人法理中脱出,能遗貌取神,稍参己意,加以创新。所作无论是繁是简、是青绿是浅绛,都能烟云生动、秀润静穆,精妙绝伦,在继承董源、巨然以及“二米”、元四家的基础上,能兼取各家之长,开创南派新风,其画风风靡一时,时人竞相模仿,遂又有“虞山派”之称。晚年时声名显著,被康熙帝征召入宫,主持修“畅春园和恭和皇太后寿芝”,他与同时代的画家恽寿平交往甚厚,恽寿平也擅长仿古,精山水花卉,后亦有“山水派和花鸟派”之称。王翚传世作品有《唐人诗意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辋川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云溪草堂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秋林飞瀑图》(上海博物馆藏)、《溪山秋霁图》(故宫博物院藏)等。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幼时即受到祖父的指教和培养,后又跟随王时敏及其友人王鉴学习,常出入于董其昌之门,对历代名家及近代“二沈”(沈周、沈颢)也有认真研究,是继董其昌之后成为这一流派最为著名的大师。王原祁在绘画上主张好古博雅、摹古出新,他的笔墨效法古人,以我为主,自得蹊径,力追古淡天籁,达到不期工而自工之妙。王原祁所作多为重峦高岭,设色用墨厚实而不浊,笔法上注重运用圆润含蓄的披麻皴,结构上善于虚实开合取势,章法上强调计白当黑,重视黑白对比。王原祁作品繁密而厚重、高古而清逸,笔墨苍润、韵致文雅,体现了“古”“雅”“厚”的鲜明特点和“浑厚华滋”的山水画境界及美学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