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琉璃涅料是什么料?
清代的琉璃和涅料名称都沿用明代名称,制作工艺也有继承之处,但也有变化发展之处。
清宫档案中亦称琉璃为“料”和“烧料”。如档案万寿圆琉璃照壁一项中,万寿圆用料若干,琉璃罩木棚若干,琉璃照壁一项,共用花红黄两样烧料若干。雍正元年(1723)十二月初四日有传旨:“着照圆明园里边烧料颜色烧些四六席边子样,其方砖,先烧五块进来呈览。”
清宫档案有时也称琉璃为“涅料”,如雍正元年六月十七日内务府奏“……再大内西四所尚房前有琉璃墙,上年冬天遇大风,将墙震倒损坏,内有五眼尚房失火,臣等随即传集造办处官员查勘。因恐风寒入内,又恐有盗窃之弊,将烧成的涅料墙拆了几段,安设其间,庶免敞露……”上谕说“……此项涅料工程,着工部停止,其五眼尚房起造灰砖墙……”此件记载了用涅料墙修补西四所尚房前损坏的琉璃墙,皇帝没有同意,仍改为用“灰砖墙”起造,这也可以说明,此件中所说“涅料墙”就是琉璃墙。琉璃被称涅料,可能是因为清代琉璃的胎体内出现了少量的气泡,与涅料相似,故而称琉璃为“涅料”。
从雍正到乾隆期间,琉璃的制作发展起来了。制作地点主要在北京“东华门外琉璃厂”。由内务府营造司管理,而具体制作则由“官窑总管吴书”负责。档案记载有“……吴书所做烧料器皿甚好,以后如烧料再有缺件,即再拿尺寸交给吴书烧造……”“官窑总管吴书”也烧制过“窑变”仿斑古铜器。乾隆十三年(1748)内务府为圆明园交吴书烧造“窑变花色”鼎、盘,“窑变花色,即系霁红颜色内有窑釉之纹。”吴书在做“窑变”器时,是用“本厂釉料”,“釉料”即涅料,由此也可以证明,琉璃颜色与涅料是有联系的。
琉璃的制作在雍正时期已开始,到乾隆朝继续制作,品种有碗、碟、瓶、渣斗、炉和盆等,其颜色为蓝、红、粉红、绿和黄色,其中以霁红和霁蓝器为多,霁蓝色器皿有时被称为“涅蓝釉”。
清代的琉璃器皿制作时先制成圆形的“坨子”,亦称“圆坨子”,然后将“坨子”放在“合子”内,外面再用“封套子”封好,再送到“烧炉”内用火烘烧,烧成后即出“花釉”,再制成器皿。出“花釉”所用的“合子”是用泥土制成的;“封套子”也是用“粉灰”制成。“花釉”烧成后,再制成器皿,有的在口沿上出棱,有的做出“凹肚”,还有的在碗心出“圆包”等等。再如呈圆形的花釉,可制成“双耳炉”。档案中记载了清宫制作霁红釉器皿的具体做法,其釉料即涅红(涅紫),这种霁红釉器也可称为“涅料器”。
清宫档案中记载的涅料种类有红涅料、涅紫、紫涅料、涅红、涅黄、粉红涅料、绿涅料、绿涅子等。制作涅料的方法也是在坩埚熔炼后出“花釉”,制作时用模子制成器皿。出“花釉”时使用的“封套子”、合子和出棱、凹腹的方法,与制作琉璃的“花釉”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