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累丝多少两银子?
清代金累丝容器,大多为陈设、案头用具,还有酒具等。其胎体有金、银2种,金胎的累丝用赤金(纯金)制成,银胎的累丝也有用足赤金拉制而成。如慈禧太后定东陵地宫出土的1件金累丝盒,盒的金累丝部分就不是用金丝累制,而是用赤金制成。它与金丝累制相比,表面光洁平整,但硬度不够,极易破损。
清代金累丝器的制作已相当精致,如慈禧定东陵出土的金累丝盒,为1椭圆形扁盒,上下2部分合成,周边有16个活络小铃,上部盒盖正面饰缠绕的金累丝夔纹图案,由金镶红宝石花朵分隔。
在镂空的背景上衬饰2层累丝,外层为极细的5股丝拧绞而成的线条,里层为相对较粗的“竹簧”丝,从而使图案花纹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光洁平滑的装饰效果。这种累丝技术,在明代的丝织、景泰蓝、珐琅器物上还时有所见,但用在金器上还很少见。这类器物,一般在底部或盒钮上有“福”、“万寿”、“漱芳斋”等款识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