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银元宝重多少克?
一般而言,大锭在50~100两左右之间,如户部银一锭,重100两。也有100~150两以上的大锭存世,如广西银元宝、云南银锭。清时期因地区开采银矿的多少而影响进贡的数量(实际上各地向朝廷的进贡不是现金,而是实物),因此,银元宝的重量大小不一样。清时期,铸造10~30两中型银锭的地方有:江苏(江宁、苏州、淮安、凤阳、扬州、徐州)、浙江、江西、山东、山西、安徽、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
明清时期各地铸造的小型银锭多为2~5两者。明清时期银锭铸造技术已成熟,各地铸锭的形状已比较固定,铸造的银锭基本不相上下。因此各时期银锭的差异不大,明清时期银锭的大小与形状与元代差异比较大。一般而言,明代银锭大者40两,小者10两;清代银锭大者50两,小者5两者,也有2两者(马蹄银)和1两者(瓜子银)。
马蹄银与瓜子银已失去计重的功能,成为具有一定面值的货币流通于市。马蹄银与瓜子银在历史上使用时间比较短,它在历史上的地位被“戳记银”所替代,戳记银产生于清代晚期。戳记银是在熔铸好的10~30两银锭上,打上重量、成色,有的还打上工匠和商号的戳记。因此,银锭的大小形状不一,成色也不一样,但这种银质货币便于流通,一出现就很快取代了传统银锭和马蹄银、瓜子银的货币地位,成为清代晚期市场上的主要银质货币。戳记银的大小形状不一,重量也不相等,大者几十两,小者几两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