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器如何?
素有“中国白”的美誉,被《辞海》称为“中国白”的瓷器之母。其烧制始于宋代,迄今已千年瓷史。宋元时期已开始销往东南亚各国,东南亚一带多信奉佛教,德化以佛教为主要题材的“象牙白弥勒”、“昭君” 、“达摩”等众多瓷雕艺术作品,被东南亚各国誉为“中国神”;明清时期,“中国白”德化瓷更是成为国际上的抢手货,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明代以后德化瓷大量销往欧洲,以欧洲大陆收藏中国白最为有名,如:葡萄牙贝伦宫、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等。
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白瓷历来以温润如玉的美感著称,唐人陆龟蒙在赞白瓷时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宋代以后的白瓷产品,更是各窑以白定高下。德化白瓷作为我国古代南方窑业的杰出代表,烧造出如脂似玉的艺术瓷器,成就“象牙白”的传奇美名,被欧洲人誉为“中国瓷器之上品”。明清之际,“中国白” 德化瓷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海外,甚至成为法国宫廷制作首饰的模本,欧洲亦仿烧德化白瓷以满足需要,法国人称其为“blanc de chine”。意大利威尼斯的皮埃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约1410-1492)曾依据德化瓷形象,创作出《基督受洗》的著名绘画。
德化窑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宋元时期已开始生产青白瓷,明代开始以白釉瓷为主要品种,由于瓷土中硅和钾含量高,铁含量特别低,适宜烧成高温度,烧造出来的白瓷特别纯净,呈色如脂如玉、洁白致密,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白瓷生产的高峰,是中国白瓷生产的代表和象征。“中国白”的美誉被法国人普拉德(Eugene Prat)于1867年所著《东方艺术论》一书中称为“中国白”,从此闻名于世界。
从传世和出土来看,德化白釉瓷胎体致密,釉面莹润明亮,乳白如凝脂,柔而不流,如脂似玉,与明代景德镇生产的卵白釉、永乐、宣德二朝的甜白釉以及清代历朝生产的甜白釉一起,成为明清时期四个白釉体系之一,形成了中国白釉瓷器的高峰。由于德化瓷特殊的材质和烧制工艺,其瓷器具有高洁莹润、玉质感强的特点,故与唐代北方邢窑、宋代江西景德镇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白瓷产地而蜚声于世界。
德化瓷器多以传统人物形象、故事戏曲等题材为内容进行创作,人物造像多取材于宗教人物故事,包括妈祖像、十八罗汉、观音、达摩、玄奘等。德化瓷塑以“何派”和“苏派”最为有名。明代以何朝宗(约1522-1600)为代表的“何派”,以仕女、佛像居多,形象生动传神、细腻精致、衣饰纤细流畅,如玉般的白釉与所塑形象融结合,尤其擅长表现衣纹褶皱和人物的飘逸风格,被誉为“国际瓷坛明珠”;另以“苏学金、苏友义”父子为代表的“苏派”,多塑渔、樵、耕、读、历史故事、神仙等题材,风格豪放、粗犷、质朴,与“何派”形成艺术风格上的分野。清代以张寿富、张玉书为代表的德化瓷塑家对“何派”“苏派”都有所继承与发展,使瓷塑艺术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