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有哪些书法真迹?
1.《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此书作于建兴五年(227年),全文共二十略同,情文并茂,感人至深。 关于该书的作者,历代多有争议,北宋时已有人提出非亮所写之论。元末陶宗仪在《辍耕录》中首次提出“宋武穆王岳飞书”之说,并援引明初翰林学士张戒、杨士奇等人的观点作为佐证,后人多从其说。
明人陈耀文在其编著的《天中记》一书中也认为此书系岳飞所作;清代史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诸葛武侯表》中也持此议;当代一些文献和论著也多持这一看法,故此书一般均署“宋岳飞书”或“武穆王岳飞书”。但也有一些学者对岳飞的署名提出质疑,如黄惇先生就曾在论文中指出其可靠性不大,并对此书是否为手迹提出了怀疑[3]。 该书现仅存三页,每页十行二十三字,共三十六行(图一),每行字的大小基本一样,为正楷字。从用笔看有方有圆,起笔处有的露锋直下,有的藏锋逆入;行笔时或疾或迟,或重或轻,或顿或挫,十分富有变化。从结体上看,有的端庄秀丽,有的宽博潇洒,各具姿态。整篇字结构严密,布局匀称,风格古朴浑厚,沉雄俊逸,是一篇难得的楷书佳品。
2.《前后出师表》 三国时期,蜀将诸葛亮曾两次出兵北伐曹魏,每次进军之前都要写了这篇表文给后主刘禅。第一次出师时写的是《前出师表》,第二次出师时写的则是《后出师表》。
这两篇表文以恳切言词表示了对先皇刘备的忠心耿耿,表达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及期望之情。文章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朴素自然。 据明代宋濂等人在《诸朝国史·忠义传序》中的记载可知,该表原载南宋洪迈等人修撰的《资治通鉴》,后被收入《十二代史》,且原文与《四库全书》本略有不同:“出师表者,先帝临崩寄臣于亮而受命也……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孤悬,外有强寇,内有奸臣,陛下尚未能安,而社稷之安危,天下之乱定,皆系于将军一身,是以先帝简拔遗臣……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一举北伐,规复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另据南宋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四》中所引史料知,北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时任太常博士的孔道辅等人曾在朝廷奏请立武穆王庙,并“称述《出师表》大意”。
由于上述资料多为宋代文献记录,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该表之作确系诸葛亮之手无疑。 但现存的《前后出师表》已不是原来的面目了。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江西学政朱筠于所刻《全唐书目》中发现《全唐文》中有“左丞相诸葛亮前出师表”及“右丞相诸葛亮后出师表”两篇,遂将其辑出,校勘成三卷,名之为《古文萃编》。因该书所收即《出师表》全文,故后人又将其合为一卷,称为《前后出师表》。
目前,通行的各版《中国历史名著读本》选集也都收录了这个版本的全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版本的字数比现在通行的字数要多不少,大约比现在通行的字数要多了百分之七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