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什么山?
这个题,其实是在问“书家之宗”和“书家之门径”的问题—— 书法创作作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都有一个从入门到登堂入室的学习、实践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学书阶段(也称习字或初学),二是学书阶段的升华与创作阶段(也叫写字或者创作)。
学习书法,一般是从临摹古帖开始的。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字帖进行临摹,就是一个关乎书法学习的方向性乃至原则性问题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把古人的传统和理论经典继承下来,又要将其放到今天这个具体的时空坐标中来分析判断,还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来加以取舍。下面我把历代书家和理论名家的有关论点归纳了一下,供各位参考: 一、汉魏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的书法理论和书论还比较少见,所以只能找到一些关于选帖方面的零散记载。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数则: ——南朝·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云: “子敬书,今俗字也;卫桓书,虽不称最,而结体遒健,亦有异趣。”——此评主要指出了王献之和卫恒的字在风格上的不同,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选帖的方向问题,即要选择与自己个性相近的书家作品来学习。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有云: “弘农赵氏,世有名书……时人以为笔迹如瑞玉,非复凡所云也。 ”这里提到了“赵氏书”,也就是著名的“二赵”之一的赵逸少(即大书法家王羲之),可见其当时已很有名气且为世人喜爱。另外,还有“钟张丰秀,张怀瓘称其‘如孤峰插云’;王卫奇险,卫恒称其‘如龙跃天门,虎踞凤阙’”之说,也是指的钟繇和王羲之二人的字体特色迥乎不同但又各极其胜妙处吧!
——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后》曰: “吾昔闻孙博道说卫夫人笔墨状似众石垒壁,又闻王右军云,用笔如锥画沙;又往见支道林坐讲佛经,都无文彩,尽谈空义,犹自言:少学登临之艺,倘不成,终当落笔如云。” 王羲之在这里虽然并没有直接提出学书的门径,但是他对卫夫人和支遁等人的评论,却向我们表明了两点:一是要学习书法必须先从临摹开始而不是去搞创作;二是学书不仅要选适合自己的字体而且最好还要找与自己性情相合的书家来作范本才好。这两条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唐五代时期——
这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书法领域也不例外.尤其是唐朝,更是出现了很多影响后世乃至流传至今的大家,比如有“草圣”之称的张旭和“书圣”之称的颜真卿等,他们的书作不但在社会上广为流行而且还被刻于碑版之上作为学习楷模,因此,在这一时期内人们对于取法于哪个书家的问题基本都已经心中有数了.不过,这也并不是说其他书家的书法作品就毫无用处了——事实上,这些书家的传世之作也都具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研究一番并从中吸取他们所擅长的某些方面以提高自己水平以臻化境。 三、宋元明清时期—— 这个时期由于受到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以及对王羲之“书圣”地位的高度认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们大多都以追求“晋韵”为目标从而使得整个唐代以来的书风为之一变,以至于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给人以“宋四家”天下独领风骚之感。
元代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对书法也有了一定要求并且开始逐渐向绘画方面靠拢从而使“书画同源”的说法成为了事实.到了清代中期又出现了许多对古人书风持批判态度的理论家和书法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于书法创作及审美观的认识. 四、近现代时期- 这个时期的书法理论相对于前几个时代来说相对较少但也同样有着值得关注的亮点:首先是康有为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过“北碑”的重要性并对“颜柳欧赵”等书体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界定这对于后世学习者而言无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次是以沈尹默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了所谓“二王正脉”“北派”以及“南派”之争等问题这进一步拓宽了后世读者学习书法的思路也给当代的书法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最后则是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涌现为后来者树立了一面榜样例如启功先生就是当代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而且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例.总之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我们需要继续不断探索和研究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