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玉有加工的价值吗?
我不太认同“戈壁玉”这个名称;其次,我觉得应该分为两类来讨论——第一类是原生矿,第二类是次生矿(也就是玉器的原料);最后,我想谈谈对加工的看法。 先来说说我对“戈壁玉”这个名字的看法。因为本人十分喜欢古玉,所以经常看一些有关古玉的文章和书籍。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人会把新疆的和田玉称之为“戈壁玉”。例如,我在网上搜索“戈壁玉”的时候,出现的第一文章标题就是《神奇的戈壁玉》,文中提到的“戈壁玉”是指产于新疆的和田玉。再比如说,我在学习新疆和田玉鉴定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段话——“目前市场上新发现的玉石材料多来自新疆若羌县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地貌,也叫‘戈壁玉’、‘风砺玉’或‘塔里木玉’”,这段话也说明“戈壁玉”是和田玉的一种。我个人认为把产自新疆且颜色常呈青色的和田玉称为“戈壁玉”是可以的,但是把这个名字用在其他地方的玉上就不太恰当了。因为这个名称容易让人误以为这些玉也是产自新疆的。
接着来说说我对两种戈壁玉分类的看法。我之所以把石头分的这么细,主要是因为我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很多书籍都提到过“戈壁玉”这个名字,但是没有一本书把“戈壁玉”的定义清晰的界定出来。我认为还是有必要把“戈壁玉”这个概念进行细化,从而减少或者避免误导消费者的说法。 所以,我把“戈壁玉”大致分为两个类别,即:原籽(原生矿)和磨圆度好的滚磨状玉材(次生矿)。
最后来说说我对加工的看法。个人认为,既然是叫“戈壁玉”,那么基本上所有原材料都应该来自于戈壁滩。也就是说,大部分“戈壁玉”应该是经过风沙的吹蚀作用形成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进行人工的打磨和雕琢呢?我不禁要反问一句,这种人工打磨的效果能比得上自然界的磨圆作用吗?再把问题扩大一点,如果自然界的磨圆作用都无法使玉料成为可雕刻的玉胚,那人工的打磨就更谈不上什么意义了。所以我总觉得有些戈壁玉的加工是不太必要的,至少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了,也许我会遇到特殊情况,那我肯定会重新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