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书法适合隶书?

滑华玥滑华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碑”与“帖”,题主已经有所了解(不过貌似有点走偏……)那么,这里就再稍微展开一点好了~ 至于说“为什么汉代没有‘碑’的字体出现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和“为什么楷书没有在东汉出现而要到魏晋时期才盛行开来”一样——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 “书同文、车同轨”——在董仲舒的建议之下,汉文帝采纳了叔孙通的主张推行“秦制”,将官方规范的文字统一为小篆。这一举措的确大大方便了大一统帝国行政运作的效率,却也使小篆的书写变得十分繁琐复杂且难于辨认,所以后来就出现了“隶变”这种简化文字的方式。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士族阶层开始远离政治中心到地方上寻求庇护,因此很多知识分子的日常活动也渐渐从朝堂移步到乡间,于是他们便常常会在自己经过的地方刻石记书以作纪念;这些石头,后世称其为“碑”或“碑碣”。 而由于这些石刻通常都是用来记载一些重要事件或是名人名家的生平事迹的,所以在它们的题刻内容被记录下来之后往往还会进一步进行修饰润色以达到美化文章的效果——“碑文”也因此产生。

当然,既然“碑”的出现是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那么它也自然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在历史上发展下去;随着时代的变迁,“碑”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含义与象征意义,从而衍生出了如今我们常见的各种书体,比如:魏碑、汉碑、北碑等等..... 所以题主想要练习哪一种“碑”,其实全凭个人喜好啦~ 以上!

优质答主

我个人的理解,“隶”这个字是个会意字。 所谓“隶”是指古人将文字刻在木板上,然后翻过来覆过去地磨平。这个过程称为“隶”,所以字的意思就变成了“把东西加工成自己需要的样子而进行的一种动作的名称”,因此这种字体就称之为隶书了。 而实际上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隶书是古代人为了书写方便而在竹简上刻出来的文字。因为当时还没有产生纸,而且竹简又不好直接写在上面。因此就用刀削去竹简上的字迹然后再重新用墨汁写一遍。这时的字就成了“上下都削平的字体”也就是现在的隶书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