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书法楷书诗集?

冯子晴冯子晴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828年,35岁的何绍基任广东学政,到广州主持科考时,在珠江边建了西园书社,与诸生讲求书画诗文之学。他在这里生活了四年多时间,每天晨夕都临帖不辍,广收博取,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乃至汉碑和北魏石刻,无所不观、无所不学,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楷书,以颜真卿为根基,又融入了北朝碑刻的体势,形成了结体宽博,笔画厚重、方圆并用、筋骨内藏于外的特点。这种笔法是他在学习唐代颜真卿《郭氏家庙碑》《颜勤礼碑》等碑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说文段注》中何绍基特别重视字形结构的安排,因此他把隶书、章草、楷书的笔意融为一体书写于纸上。这在他的《东洲草堂诗钞》中的七言律诗和五言古诗里表现得比较明显,如《题李瑞清卷后》云:“我昔学钟太傅,今将法伯英。纵横各有意,变化岂相蒙!古篆隶分合,正行楷参踪。古人无定法,法自古人功”,表明其崇尚自然,以古人为师,又不拘泥古法,而重在得“气韵”的精神风貌。

作品特点 何绍基书法初学魏碑,以后转益多师,融会贯通,成就极大。晚年尝以“五言古体,四书义、篆、分、真、行草书”六事自许,并谓“篆、分必晋人,行书必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草书须入右军(王羲之一称)门墙乃有眉目”[4]。故其书风,上接汉魏碑版及钟鼎器铭,下开康有为所谓“南帖北碑”之风,于清代碑派书法影响巨大。

作为清代碑派书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何绍基一生致力书法,自少年时就勤奋习字,直到老年仍每日不懈,甚至至老手颤,仍用右手提起,左手支撑来写字。他在给弟子的信中说:“余学右军《乐毅论》最久,自少至老未尝间断;学北朝《张猛龙》《郑孝仪》等碑,亦时时翻阅。近又临《曹娥碑》甚多;兼临摹《石门十三品》数次。”他还强调,要善于运用各种技法和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他说:“作字必须有我,我者性也。然性非寄兴于众技不能发,故我之在我,与物俱化,然后能尽万物之情态。此即孔子游于艺之意,而非宋儒所说主静之旨矣。”他又说:“若欲作字,先作意想。或作山川河流花鸟人物,皆可;久之胸中自有丘壑,然后下笔,自然神采焕发,非徒取姿媚而已。”从这些语录可以看出他强调个性解放、表现自我以及师古不泥的古朴审美情趣。 另外,由于常年坚持临帖和创作,何绍基的字写得颇多而且很认真,他一生留下的墨迹很多,仅据叶昌炽《语石》一书所载就有数十种之多,还有大量的稿本、手札等,这些都成了研究何绍基书法的重要资料。

历史评价 晚清诗人冯熙曾评曰:“君生平得力在于《张猛龙》一碑。故所作横平竖直,端严而腴润,盖有北魏《齐墓志》遗法。”(见陈振濂《中国书法史·近代卷》第66页)清末同光间书法家杨守敬称赞道:“国藩雅好斯道,而天资晚成,故其得力在三十后耳。所藏少卿墨迹最多,而中年力妙者绝少,足征所论非虚。至晚年用笔,实祖北朝,复通于汉隶,合于二王,可谓尽变晋、魏、隋唐以来正楷之法。且其用腕有力,故能沉着痛快,不拘一定。”(见刘熙载著、周裕锴审校《文字学绪论》第79页)吴昌硕亦赞其书“有浑厚飞动之气”。

优质答主

1820年,也就是道光十年,何绍基写了一首《咏兰》的诗(见他的作品集),并题了一首诗。 何诗云“幽人种兰在空谷。”其实他这首诗并不是咏兰的,而是描写自己在山中的心境——孤独、寂寞。这种环境让他想到了陶渊明,写出了“陶潜得此一花开,不为无人我自香。”之句以明志。

所以你看何绍基的作品集里,有很多类似的题跋和诗句了,比如他在自己的一幅字后题了这样一首诗; 他的代表作之一《张中丞传》后也有一首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是他和王维的一首唱和之作; 他还写过这样的句子来称赞友人:“有美一人,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我还看到过一个帖子说“问余何事爱山深?”我觉得这句话可以移作本文题目。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