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书法笔法?
谢邀,关于笔法是历来书家都颇为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先秦典籍里对于笔法的论述很少,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十问》涉及到一些笔法问题(现在学界一般认为此篇成书于东汉末至西晋之间),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上问曰:“操觚之术奈何?”老聃对曰:“操觚之道,惟执与仪而已矣。执之则广充周备而无差,故能为正焉;不执无仪,而多节度。是故上稽之古,下度之今……昔师旷见卫灵公言音乐之事,语及琴道,谓其调弦择指,皆有所守。若执而不定,而欲求善者,未之有也……” 这里提到了“执”“不执”“仪”等词,“操觚”就是持着木片写字的意思,“操”又通“撮”,因此这“操觚”也可以说成拿着木片来写字。
从这段文字来看,老子将执笔和笔法分成了两个部分:执与不执,二者相互依存。所谓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用笔之法”的部分了——要使毛笔能够发挥正常的功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用笔法则。 那么什么是古人所谓的“执”呢?这个其实不太好一概而论,因为不同书家在书写的时候的执笔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大体来讲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手指和手腕同时运动,二是手指运动而手腕不动。现代大多数书法家习惯采用第一种方法,而第二种则是古代书家们普遍采用的方式(虽然这种观念已经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很大的改变)。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方式的区别,我想这大概还是与书写的便利程度有关。以行书为例,如果采用第一种方式来运笔的话,行书的单字中大部分笔画都是以弧线为主,而这两种方式的执笔方式都会导致手部的肌肉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中,所以采用第一种方法的书法家为了缓解手部疲劳往往会采取换臂的方式来书写——但这样的话就会给书写带来很多不便之处,所以在实际运笔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换笔动作,这样就影响了单字的连贯性,不利于快写。反之,第二种方法就是古人最常用的执笔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