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书法成为专门?
在文字被发明出来之后,书写就变成一件日常且必要的事情,而在不同文化中,书写的方式和书写的目的都是不同的——这直接造成了汉字与字母体系之间巨大的差异(当然,我这里主要指的是西方的希腊罗马拉丁等,而不是东亚地区的日韩)。 那么对于东方文化而言,中国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了。中国的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所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这份劳作之外,最重要的,可能也就是祭祀和文书了;前者是统治阶级维系自身统治的重要工具,而后者则是从政经商必备的手段,至于一般的劳苦大众……能够读写就已经相当不错了,更何谈什么书写的艺术性呢?所以无论是《尚书》还是《说文解字》,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对上层社会的文书格式的总结和规范。而由于中国古书是以竹木简或者帛来作为载体来进行记录的,这样的形式也决定了中国古人的写字更多的是一种实用性的需求,而对于艺术性的追求并没有那么明显(虽然也有钟张草圣这些大家)。
到了秦朝的时候,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统一度量衡、车轨和文字,小篆作为官方使用的文字被广泛推广开来并逐渐取代了大篆的地位。然而,小篆在实用性方面仍然有着一定的不足,因此秦末汉初出现了一些民间的字体来弥补其缺陷,这就是隶书的前身。而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到了汉代时,隶书已经完全取代了小篆的地位,成为了当时官方和民间最为通用的书体。与此同时,由于东汉时纸的普及,人们不再使用传统的竹木简进行记录,而是将纸张当成是主要的载体,于是又出现了章草以及汉隶这样适应于新载体的新书体。随着造纸术的进一步发展,东晋时期出现了大量以丝绸和绫罗为载体的书法作品,这就促进了行书和草书的出现和发展,而王羲之等人的出现又把中国的草书和行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到了唐代时,楷书的兴盛则把中国的书法带入了又一个高峰,颜真卿的楷书作品以及孙过庭的《书谱》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对于西方来说,他们一开始并不存在统一的文字,而只是用不同形态的文字来完成相应的表达,比如埃及文明中有圣书体和非圣书体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字系统,赫梯文明中的楔形文字和苏美尔人的象形文字等等。直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爱琴海地区才逐步形成了以腓尼基字母为代表的拼音文字,随后希腊人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两种较为成熟的字母表,从而奠定了今天绝大多数字母表的基础。
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进入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时候由于宗教对世俗生活的干预,许多原本需要手写的文件都逐渐变成了印刷品,这使得手写体失去了它原本的用途。但另一方面,西欧地区由于商业的发展,使得人们需要大量的商业往来信件,而这恰好又给手写体带来了新的生机,于是哥特体就在这种环境下诞生了。15世纪初,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渴望恢复古希伯来人和古希腊人对艺术的重视,所以他们开始提倡回归古典主义,并且重新学习前人的各种技法。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拉斐尔和达芬奇等人对古典主义风格的推崇,也可以看到米开朗基罗对雕塑和素描的重视程度,还有以提香为首的威尼斯画派对色彩的不断探索。而在艺术领域同样如此,意大利画家乔托倡导了欧洲绘画由画面布局向透视法转变,马萨乔则在透视法和阴影法的运用上更进一步,而布鲁涅列斯基和米开朗基罗更是在建筑学的领域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总之,可以说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各个领域的不断探索才催生了近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学术方法的形成,也为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