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大洋民国用了多少年?
袁大头是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开始发行,至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停止流通的。前后共流通了36年。 1905年起,清廷开始仿效西方各国,编订币制。在天津造币厂试铸“丁未”、“戊申”纪年银元,但因币值与当时银价相等,未能进入流通领域。1912年初,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统一币制发令筹设造币厂并改铸银币,决定先以“中华帝国银元”作为过渡,后改称“开国纪念币”。该币正面中央珠圈内有“中华民国”四字,中央直书“开国纪念币”五字,左右两侧各有一朵梅花,下方则镌有“每枚价值相当银圆四角”字样;背面中央为麦穗一圈,外围上侧镌有“KAI-HIO”“CHIANG-KAISAR”字样,下侧刻有“FIVE CENTS·YEAR 1912.·M.·TRUPP·LIMITED·BY·GOVERNMENT·PERMIT·NO·716·”等英文及阿拉伯数字。 因当时政局不稳,各地军阀混战,加之外国资金的入侵,造成经济衰退,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而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尤其是实行了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的政策,使得刚刚从北洋军阀混乱中解脱出来的中国又陷入另一困境——外国金融资本的垄断。
首先由英国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分别投资30%和20%,组成英德汇理银行,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的货币发行大权。同时,由于英德汇理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在中国内地可以通行无阻,且利息比国库券还高,从而引发了全国银根紧缩,债台高筑,财政支出日巨。到1914年底,银行家们已经控制了中国的外债和内债总额约2亿关银,相当于中国政府年收入的七成多。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袁世凯在1915年任命亲信杨士琦为参赞,让他带着巨款赴欧洲采购军火,同时要求他利用各种关系,设法增加银根紧缩状况下的外汇。于是,杨士琦运用各种手段和关系,大肆收购英、德等国的军火和贵金属,使英国的钢铁和枪支弹药的生产出现了惊人的增长,德国则把价值10亿法郎的煤炭和铁矿出口到了中国。另外,他们还大量收购美国的棉花和烟草。这些巨额交易的背后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和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而这些货币最终都流向了袁世凯及其同伙们的腰包。他们通过非法掠夺来的巨额资金不断膨胀,最后终于形成了人们手中那些不值钱的袁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