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石磨与清代石磨的区别?
石磨是我国使用历史最长的粮食加工工具。早在2000年前的西汉就被人们广泛采用。它是由磨盘、磨心和磨杠三部分构成。磨心和磨盘上都有磨齿。把磨心扣在磨盘上,使磨齿相吻合,将粮食从磨心上端的孔中倒入,转动磨盘(一般用磨杠),被磨细的粮食从磨盘表面的缝隙中溢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其尺寸、形状、磨齿和生产工艺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为我们认识石磨的年代,提供了可以分析的比较标准。一般来说,在没有发现纪年文字的前提下,可以根据石磨的尺寸、形状、磨齿及生产工艺等因素,大致判定其年代。
首先从尺寸上看,明代石磨明显小于清代。明代石磨一般呈圆形,磨盘直径40厘米左右,磨齿长约3-6毫米。清代石磨多为盘形,比明代要大三倍左右,磨盘直径1.2—1.8米之间,磨齿长约2-5厘米。其次,从制作工艺上看,明代石磨都是整体石料制坯雕刻制成,成器的石磨上没有任何拼接和黏合的痕迹;清代石磨多采用分段制坯,黏合成型的方法制作。从清乾隆以后,许多石磨的材质变成了更为廉价的砂岩,其制作方法沿用清代前期的分段制作,用黄泥黏合等制作手法。由于石质变差,磨制工艺变得粗糙,许多石磨的磨面已经变成了光面,其磨齿已经退化得不太明显,甚至在磨面上消失。在石磨的工艺装饰方面,明代石磨工艺质朴、简约。清代石磨工艺装饰上要比明代丰富许多。石磨上往往有线刻的“福”、“寿”文字和吉祥图案。在清光绪、宣统时期,有的石磨上还刻有“民国万岁”等纪年文字。
因此,判定石磨的年代,应综合考虑上述几点来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