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什么叫套子钱?
清代钱币中,有一种铸钱很特殊,钱体较清代其他各个朝代铸币都大,厚,重量也在普通制钱的一倍以上,俗称“大头制钱”或“大制钱”。这种制钱在铸造工艺上,与清代其他铜钱有所不同,在方孔外有一外圈圆边,俗称“方外圆”,或叫“外郭”。
清代除四川、湖南、甘肃等省局铸造的大钱外,其他省的制钱,如广东、云南等地均在大钱外加上外圆或铜皮,即铜套,亦称套子。
铸行套子钱的省区,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至宣统三年(1911年)结束,时间较短。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当时清政府财政困难,铜料缺乏,而套子钱省工少铜,所以各省纷纷仿效。二是因广东、云南、四川、湖南等省外圆较大,容易磨损,而加套子能防止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