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是哪代大书法家?
王献之为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并称“二王”。有《王献之字帖》传世。 王献之幼年时随父在会稽(今浙江绍兴)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来其父出任桓温司马,他则与母亲来到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在这里定居下来。 公元350年,王献之16岁时,被朝廷任命为尚书郎、建威将军。但是他对这些官职都不感兴趣,只喜欢书法。他曾经在家门前凿池栽种荷花,每天坐在池边临摹父亲的书帖,学习笔法,整整坚持了两年的时间,以致留下了“羲之故自书草”的典故。
王献之的书法造诣深不可测。除了继承父亲的书法传统以外,他还博采众长,在继承“二王”传统的基础上,广泛涉猎诸家之作,取长补短,最终自成一家。 他少时曾跟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卫夫人学写字,可是他的字写得不好,卫夫人就批评他说:“你写的字,左右结构不协调,笔画太少,看起来好像瘦金体;笔画太多了,又显得像肥字。总之,你的字看上去总是不够美观。”王献之听了老师的话后,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补救的办法:在书写的时候,有意将字形写宽一些,并在上面覆盖一个盘子,然后以手指垫在盘底上面滑动,以此调整笔画的粗细长短。这样练习的结果,使他的字既美观,又富于变化。
另外,王献之还创造了一种名为“燕尾扫”的行楷笔法,也就是用笔锋像燕子尾巴一样在字的右边略作摆动收笔,从而使整个字体更加灵动,韵味无穷。 正是因为王献之对书法有着卓越的贡献和很深的造诣,所以南朝的梁武帝将他列祀先贤。到了唐代,唐玄宗李隆基认为王献之的书法集诸家之大成,因此特地将他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等人一起尊称为“五代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