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康什么?
你说的应该是“康有为”,不是书法家,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和诗人。 康有为(1858-1927)是广东南海人,字广厦又改字广斋,号长素又号更生,又称南海先生。他是晚清著名的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大同书》、《康子内外篇》等。他提倡的“公羊三世说”(据《春秋公羊传》的解释:凡三世者,一曰据乱世,二曰升平世三曰太平世)影响很大。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据乱”时期必然要逐步过渡到“升平”再到“太平”,而“太平之世”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他的学说在当时社会上很有市场。与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关系密切。戊戌政变后逃往日本。后来继续从事政治活动,鼓吹革命。
康有为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学习过经史,擅长诗文词赋,也精于书法。由于对儒学的钻研使他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因此,即使他中年以后转向维新思想并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之后,还一直热心于书法创作和研究。 他早年曾得清代著名书法家翁方纲的真授,临写帖学名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中年以后又受近代著名碑学大师何绍基的影响,专攻汉隶和魏碑,写得一手好篆隶书,行书、楷书也有成就,在清末民初的书法界颇具声望。
从现有资料看,康有为一生的著述中专门谈书法的文章有两篇:一篇题为《论书十二首》(今存《康南海自编年谱》卷三附载)另一篇名为《广艺舟双楫》(1894年春作,初名《书镜录》,现存稿本数种,1963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77年中华书局将此稿本整理刊入《历代书评丛书》)。两文虽不长但阐述的见解精辟独到。其中尤以《广艺舟双楫》为传世之作,影响最大。
康有为关于如何评鉴书法的见解集中体现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一文之中。他说:“愚于近时文字学之兴,始知古今书迹,大抵各有师承;各师承者,各自成体。如善观画者,当知工拙在笔不在迹;善观字者亦当如此,当知工拙在法不分古不古。”这段话揭示了康氏立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区分书体的时代特征以及书家的个体风格。这是他在评论具体作品及书家时所遵循的基本方法。
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的看法他又举例说道:“晋人之书,以右军为最,然而右军之正则多不及钟元常(繇)之严整,右军之奇逸则多不及卫恒之超旷,右军之神妙则多不及王羲之之遒丽,右军之纵放则多不及王献之之放逸。”这就是说,同一书家中不同人的字体往往各具特色,同样,各个历史时期的书风也会各有千秋。
接着他还提出两个重要概念即“尊碑”、“辟魏”来阐述自己对于评价书法作品的方法及标准。所谓“辟魏”即指反对以北魏书风的字作为楷书的范本。他认为“南朝书法,以志颂墓碣诸刻及造像题记,实以魏体行之……魏之遗法至齐梁而浸微矣……”所以他主张取法自南朝,也就是要恢复汉、魏时期的书法风尚.而为什么要“尊碑”呢?因为“魏碑刻石者少,传世者尤寡故真拓不能多见也;自隋以后,刻版书兴,唐人犹尚北碑,故传本独多”,所以“宋人重苏黄而不重北朝,元明清人皆喜唐碑,莫肯顾视北魏”,这样时间一长就造成人们只重唐人而忽视北朝书法的局面了。
最后他指出评判书法作品优劣的标准在于是否具有“阳刚之美”或称“气象雄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与时代相关外还与作者的性格有关。
可以说以上所说的观点基本上构成了他在评价作品时的方法体系和标准原则。这些原则和方法是建立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是符合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