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青翡翠有收藏价值吗?
“花青”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吕震的《古玉图谱》中,该书将玉器按颜色分为“白、青(蓝)、碧、翠、红、黄”6种色调,其中“青”是指绿色调的玉器,包括浅绿、深绿和蓝绿色,而“花青”就是指这种绿中有色的调子像青花的蓝色调玉器。这里所说的青色与今天的“花青”是有一定差异的,它是指低饱和、低明亮度的灰绿色,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油青色”或“淡青色”;而“花青”是比青色更明亮的绿色,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浓绿色”——这种色彩上的区分在今天已经不明显了,人们常把这两种色彩统称为“青色”。 现代科学揭示的物质元素在颜色形成中的作用表明:当物体吸收了光辐射后,可将其中的某些元素激发而产生色泽。天然玉石的颜色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因矿物晶体内含有色心等色体而在单晶体内产生的颜色,即所谓的“原生色”,这类颜色的改变需要高温高压及其他外源条件;另一类则是因矿物表面氧化膜对光的吸收而产生的颜色,即“次生色”。
众所周知,绿色是由铬元素引起的,而蓝色则是由钛元素造成的。含有上述两种元素的矿物产生绿色或是蓝色的可能性很大。比如,绿色翡翠中的铬离子被氧化后会形成Cr2O7^2-阴离子,并进一步与水化合生成Cr3+羟基络合物。这个反应发生在晶体内部,所以呈现的是原生绿色。如果翡翠中含有微量铜元素,则会显得更鲜艳一些。而蓝色翡翠中的钛元素以氧化钛的形式存在于结晶边部,并被有机质染色而成,属于次生色素。当这些含色素矿物的晶体相互交织在一起时,各种颜色就会混合融合,从而形成深浅不一的翠绿色或湛蓝色。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绿色还是蓝色,其形成过程均伴有化学变化,因而具有可变性。这种可变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人体温度和酸碱度对玉石颜色产生的作用;二是内因的作用——就是玉石本身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配色作用。于是,人们在选绿择翠时就产生了颜色方面的争议。
首先,不同个体对于颜色的感知是有差别的。同一块玉石,有的人会觉得很绿,有的则认为没什么颜色。对于交易而言就存在一定的风险——买主感觉卖主提供的图片上颜色太淡,而卖主却认为已经很浓了。其实,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举不胜举。在评估价格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种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
其次,随着佩戴者身体情况的改变,如新陈代谢加快、汗渍沉积等,原来看起来的深色会慢慢变淡。反之,若长期放置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颜色也会逐渐变淡——这就像皮肤上的斑一样,由于环境因素的刺激会逐渐加深。不过,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出效果来。
最后,不同玉种的着色机理不同,其表现出来的颜色也是有差别的。如透闪石玉(软玉)是以微透明至半透明的油脂光泽显示它的润泽之美;而阳起石玉(硬玉)则以不透明或者微透明呈现出宝石的晶莹剔透之感。虽然二者都是绿色,但一个显得水灵,一个则显得沉稳。相同颜色的二种玉种,因其光泽的不同,带给人的美感也是大相径庭的。在评定颜色的时候还要结合光泽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