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别清代翡翠烟嘴?
谢邀,关于翡翠的鉴别我不熟悉 不过既然题目提到了清代 我倒可以稍微扯一点题外话 说到清代翡翠,一般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清宫旧藏那些精品了——其实这很正常,毕竟从传世品的数量和品质来说,清宫遗存无疑都属于顶级的行列了;而且这些玉器大多都收藏在国家级博物馆中,有较为丰富的档案资料记载,相对而言要比较好研究一些 在国内外的拍卖场上,我们也常常看到类似的东西,只是由于来源不明或是缺乏相应的佐证,使得真伪难以判断……因此这类东西的价格普遍都不高。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来大致区分清宫旧藏与民间流传的呢?虽然我并没有深入研究过相关的文献,但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 其实在乾隆时期,宫廷玉器的收藏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对于收藏品的入册登记、编号归档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还制定了详细的“鉴定”标准,以供收售玉器时参考。这套制度一直沿用到光绪年间才慢慢废止,前后历时150年左右(参见《故宫宝鉴》) ——当然了,所谓“鉴定”也只是针对玉材本身来进行评估,至于雕琢工艺如何那就不在其中了,毕竟这是另外一套标准了。
通过研究现存的那些档案记录,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当时玉材的来源主要是来自缅甸及云南地方,包括“木那”、“铁龙生”等,此外还有极少量和田玉——当然,这里的“和田”并非我们当今所说的新疆和田玉,而是指产自于陕西、山西等地的软玉。 而在工艺这一块方面,当时的工匠们主要采用的是手工琢制的方式,其中又以“碾磨”法最为常见——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玉雕的原石风貌,同时还能保证器形的大小匀称,缺点则是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所以在当时也只能用于制作像玉山子一类的大型摆件上。
到了嘉庆时期以后,随着乾隆皇帝对传统玉文化的推陈出新以及对西方美学思想的不断吸纳,宫廷玉作的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采用传统的碾磨工艺来制作外,还增加了许多先进的雕刻技法,比如“冲钻”“滚筒”以及“绞丝打孔”等等;不仅如此,当时还流行一种叫做“活环”的装饰技法,即在圆形的玉件中间镶嵌一个金属的珠子作为装饰物,然后将其固定住以防止其脱落。
以上这些内容在现存的一些文献当中都有所体现,所以如果我们能在市场上找到一件所谓的“清代翡翠烟嘴”的话,不妨试着按照上面的思路去推敲一下它的来历和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