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缅甸能产出翡翠?
关于这个,我倒是知道一些。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认知——翡翠是一种矿物,而缅北地区是最主要的原石产地。因此我们所说的“缅甸”实际上是指“缅北地区”,该地区属于高纬度区域(北纬28°左右),地质活动较为剧烈,因而岩浆活动也较为频繁。在约1亿年以前,当地处于火山喷发期,形成了大量的玄武岩。大约在6500万年前,当地又一次进入火山爆发阶段,形成了后来著名的“红土矿”,也就是富含铁、锰等元素的红色黏土,其中就包含了玉髓和少量翡翠。
我们知道,玉石的形成一般需要3种要素:高温、高压和硅酸盐质熔体。在地球深部,上述条件往往是同时具备的,因此常常形成玉髓或玛瑙。然而想要形成翡翠,还需要额外的成矿元素C或N。在地质学中,这类由化学作用形成的含微量元素的硅酸盐岩石称为“复合成矿物”。而这种含有C或者N的复合成矿物想要结晶为硬玉型翡翠,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含有一定的铝、锂含量;二是含有少量的Na+、Ca2+。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含C或者N的复合成矿物才会逐渐转化为硬玉型翡翠。而在红土矿层中的玉髓,恰恰就符合这样的条件。红土矿层是翡翠的原生矿,也就是说后来的河流把翡翠从原生矿中冲出来,进行二次富集而成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翡翠矿区。 在缅北地区,除了红土矿还有黑土矿,主要分布于缅北克钦邦的穆罕默德山附近。其成因与红土矿大致相同,同样是在火山活动中形成的含硫的沉积岩,只不过其中的有机质经过漫长的地质岁月被彻底消耗殆尽,剩下的主要是无机矿物成分。在黑土矿中也有一定量的翡色、翠色矿物颗粒,只不过色泽和组成相比红土矿更为单调。
缅北地区的火山活动的确可以为翡翠提供充足的形成能量和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