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怎么意思?
“翡翠”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代樊绰著的《蛮书·西南溪洞诸夷风土记》中,书中记载了今天的云南、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少数民族所佩戴的饰物“翡色生翠”以及所用器皿“翡色碗盏”。 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和宋代欧阳修所作《集古录》中都有关于“翡翠”的记载。其中《酉阳杂俎》卷十六中这样写道: “今人首饰用碧绿色琥珀、珊瑚、绿沉木,谓之‘四宝’;还以翠羽及蒲绒充塞其间,谓之‘西施眼’。”“西川出碧玉,谓之‘翠’,以涂地色,名曰‘晕翠’。”“云南有翡翠,生于深山,其色浅青,精光闪烁,盖玉之一也。” 这里提到的“翠”即是今天所说的翡翠。 从上述资料来看,至少在唐代,我国的西南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天然翡翠。不过当时并不称之为“翡翠”,而是称为“翠”或“翠玉”。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文物中会出现“翠”或“翠玉”呢?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人们不具备识别翡翠的能力。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对玉石的性质进行鉴定,而不同种类的玉石在肉眼看来又十分相似,因此人们就将那些颜色鲜艳、光泽强、质地较好的玉石统统归为“翠”类。
这样的归类方式其实是十分合理的,毕竟“翠”这个词比“翡”或“玉”的范围都要广。 “翠”实际上包含了现在人们常说的“绿宝石”(Gemstone),即我们常看到的各类绿色透明矿物晶体。 除了绿色的绿宝石之外,还有一些颜色较深的蓝绿色蓝宝石也被列入“翠”的范畴之中。因此在古代,我们就能看到各种颜色的宝石都被称作“翠”。 当然,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能够辨别玉石的不同品种,这才有了今天我们对于“翡”和“翠”的区别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