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苏联价值多少?
当时中苏双边贸易以易货贸易为主,用人民币换成苏联的工业品。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苏元”和卢布一样都是记账单位,没有实际货币功能。
其次,1950年到80年代中期,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双边贸易虽然也有市场机制部分(比如一部分轻工产品的进出口),但主要部分还是由国家制定贸易配额,在指定的贸易公司之间进行。所以所谓的苏元其实就等于美元/卢布+国家贸易配额。由于我国自产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低,出口收入微薄;而苏联出口的都是重工业设备,进口需求旺盛。
我们获得的外汇少得可怜,以至于70年代还向英国出售过人造卫星专利权(这玩艺儿当时也值不了几个钱),从日本进口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等等来换取外汇,以填补外贸赤字。
1985年后,我国的贸易体制开始改革,逐步放开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和进口替代产业。在这一过程中,外贸顺差大幅度增加,但同时也要看到其中也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反思的——例如盲目引进技术和设备,导致后来产能过剩,经济结构失衡。另外,随着外贸顺差的增加,大量外汇占款流入银行系统,导致通货膨胀,金融稳定也面临挑战。
最后,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前,除了少部分用于支付利息、补偿贸易等特殊情况外,外贸盈利是不交税的!不交税!不交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意味着对外贸易赚取的巨额利润(相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而言)都留在了国有企业的账面上,而没有转化为国家的财政收入。
当然,这些利润最终还是会通过国家分配给居民(如提高粮价补贴消费者,或者投资教育医疗等公共福利事业),但从税收制度上讲,这部分收入确实是隐形的。同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那可是按时纳税的。 所以,如果一定要衡量的话,我们可以把“苏元”换算成美元/卢布+国家贸易配额+GDP(名义值)。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换算并不考虑国际贸易之间的成本(如运输费用)和利润;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水平,也没有考虑劳动生产率;而且肯定无法反映汇率变化。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