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翡翠价值多少?
明代的翡翠,其实指的是明朝中晚期至清代早期,云南民间开采的硬玉(即现在的翡翠)。当时这种材料开采出来以后,除了极少数用于宫廷饰物以外,大部分都是用来制作佛堂里供的“佛珠”和挂在道士道姑们脖子上的“法器”。所以,当时的翡翠,颜色大多偏灰绿,透明度很差。
但是,也有个别颜色很绿的,且透明度很好的,在现在也是极品了。只是,这样的绿色,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被看成是“草木之花不甚贵重”的颜色——比不了当时极为珍贵的软玉(即和田玉)。 那为什么到了现在,这样的带绿明初翡翠反而成了宝贝呢? 因为,随着中国近代矿业技术的进步,中国的玉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新疆的和田玉。以前明朝中期的官窑用玉,都是选料于新疆玉料。后来因为技术改进,有了更好的原料,加之清宫文化的影响,使得新疆和田玉今天占据了国内玉石市场的绝对份额。以前的人对玉的认识,对材料的认识,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只要材质不错,工艺合格,哪怕稍微有些瑕疵,都是价格不菲。如果一块料子特别完美无瑕的话,价格更是高昂得吓人。 所以啊,那些明初的翡翠,虽然当年不值一提,但是在今天却身价百倍。不过啊,市场上也有假的明初翡翠。
因为现在的新疆和田玉里,有不少带有绿色的青玉、碧玉甚至墨玉,颜色相当诱人逼真。而这些玉里的绿色,用化学方法就可以染色进去,变成所谓的“古玉”。 用新玉器冒充古董,自古有之。这些染色的假古玉,如果拿到专业鉴定部门去,是可以检验出人为染色做旧的痕迹的。当然,如果是真古玉,经过几百上千年自然风雨洗礼,也会留下岁月的印记。这个是需要一定的识货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