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翡翠染色?
简单地说,天然翡翠的颜色是由内部矿物质发出的颜色,称为“原生色”;而人工处理的翡翠,表面可见有颜色的皮壳,这是由于表层染色形成的,又称“次生色”。 对于天然翡翠来说,其颜色是构成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1]。 例如,一块质地细腻、纯净、色泽鲜艳、均匀明亮的玻璃种满绿手镯,在自然光下能看到很浓艳的绿色调,光线能透过手镯,绿色弥漫开去,给人一种生机盎然之感。这种绿色由内到外都是统一的,这就是所谓的“正色调”或“阳俏色”。这种天然的色彩变化通常被看作是宝石的“火气”、“灵性”或者“鲜活”的象征,是人们购买玉石时所看中的关键因素,也是鉴定者需要着重关注的特征。 但对于经过人工处理的翡翠来说,颜色往往不是天然的,而是外界添加进来的。我们可以通过表面观察和仪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鉴别。
首先,我们直接观察就可以观察到,经人工处理的翡翠,特别是经浸蜡处理的,一般都有表皮,即肉眼可看到表面有一层光泽暗淡的皮壳,这一皮壳上的颜色往往是均匀的。这是因为在染色的过程中,染料充分润湿整个表面所致。 而天然的翡翠则不一样,如果没有表面风化膜(俗称“包浆”)的话,其表面是很光滑的,颜色也不均一,深浅有一定变化。尤其是绿色的天然翡翠,常常带有灰色的色调,而且颜色往往是从中间向外围逐渐淡去的,这如同人的皮肤一样自然。如果有风化膜的话,那么颜色的分布也会变得均匀柔和很多。 当然,有些低劣的假翡翠为了造出皮的感觉,会在表面打上一薄层砂纸,使其具有粗糙感,但这只是在表面做的工作,用放大镜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显微镜下的微观特征来观察。 天然翡翠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晶体结构紧密,粒状斑晶排列有序;而人工处理的翡翠则是后期加工制成的,晶体结构相对松散。并且,天然翡翠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的外力作用会导致其中一些矿物发生位移,而在人工处理的过程中,这些矿物是被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的。 所以,我们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天然翡玉的颗粒间排列呈纵横交错状,颗粒间的缝隙并不规则且大小不一;而人工处理的翡翠,因为经过酸洗,再注入胶体进行填充,所以颗粒间比较松散,排列显得混乱无章,并且颗粒与颗粒之间存在明显的过渡带,有时甚至可以看到交织在一起的裂隙和细小的云雾状结构。这些都是天然翡翠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