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翡翠墨翠区别?
“黑”似乎是一个没有争议的颜色术语,但实际在玉石领域它是个有内涵的色彩词汇——指代范围的大小因时代而异、因地域而异甚至是因个体而对。 先秦时期,古人把青赤二色合称“朱碧”,把青绿二色合称为“缃绿”;《诗经》里有“萋萋”“喈喈”描述青草茂盛之态,有“蓁蓁”“芃芃”形容草盛的样子,有“郁郁”“青青”描绘草木葱茏之貌……可见在当时“黑”这个颜色是被归类到“青色系”里的,与现在的“黑色”并不是同义词。
秦一统天下后统一了度量衡,秦始皇令丞相李斯起草诏书统一文字,其文曰:“书同文,车同轨……”其中就包括对汉字字体的规范整理,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正是来源于此。在整理文字时有一系列字被归为形近音近而意远之词,“黑”就被归于“黑部”(古文字中“黑”作“黒”),同时归于此部的还有“玄”“褐”等字,它们所代表的色彩含义也一直被沿用至今——“玄”的字源意思是深黑色绸布,因此它引申出来的颜色含义是“黑色(更深的黑色)”“褐色(像染黑的绸布)”;而“褐”字的本意是指用黑草或麻制成的粗布,因此“褐”代表的颜色是“黄褐色(像晒干了的黑草灰)”。
汉朝时人们用“朱”“绿”“紫”等字来表示各种带颜色的石头,同时也用“青”“苍”“白”“黑”等字来表示相应的色彩,不过这时候各色的排列顺序和现在不一样,“红绿蓝靛紫”排在了前面,可见当时人们的眼睛是习惯于“五色视者”(即现代人中的大多数人),此时“黑”还是属于“青色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兴盛,与此同时佛教用语开始频繁出现在汉语语境中并且多沿用至今,其中的“黑”就是来自梵语ksa^ra,原来指的是“深红色”,后来引申为“黑色”。随着中外文化的互动增多,特别是“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的繁盛,西域的颜料和染料大量进入中原地区,“黑”除了指代原有的深色石材外,还指代了由炭黑、铁黑等制造的黑色颜料,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